股市是一场集体幻觉吗?
我记得第一次听说“炒股能赚钱”是2015年,大学室友熬夜盯着红绿交错的K线图,眼睛里反射着屏幕光的样子像极了赌场里的荷官。他信誓旦旦地说:“这就是现代炼金术。”后来他在熔断机制出台那天赔光了三年兼职攒的钱,而我在十年后的今天依然没想明白——我们究竟是在投资未来,还是在参与一场精心设计的群体性催眠?
股市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用极度理性的数字包装着最非理性的欲望。你看那些分析师捧着PE Ratio和现金流折现模型的样子,像极了中世纪捧着圣经解读神谕的教士。但真正驱动市场的从来不是数据,而是恐惧和贪婪这两头困在电子屏幕里的野兽。去年我在陆家嘴某券商大厦里见到个95后基金经理,他桌上摆着《证券分析》和塔勒布的《随机漫步的傻瓜》,手机屏保却是“关二爷招财图”——这种荒诞的撕裂感,或许才是市场的真实底色。
有人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我倒觉得它更像社交媒体上的热搜榜。特斯拉股价会因为马斯克发条狗币推文就暴涨,茅台跌两个点就能让朋友圈冒出几十个“消费降级”专家。这种集体情绪传染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击鼓传花”,只不过现在传递的不是花朵,而是对不确定性的集体焦虑。特别今年AI概念股疯涨时,连我家楼下煎饼摊大爷都来问要不要All in算力芯片,这种狂热总让我后背发凉。
真正让我困惑的是估值逻辑的异化。某些亏损企业市值能碾压百年实业,就像虚拟货币的市值能超过某些国家GDP。或许彼得·林奇说的“投资你了解的东西”早已过时,现在更像是“投资你看不懂但害怕错过的东西”。我有个做VC的朋友说得更绝:“现在判断项目不是看报表,是看能不能编出让散户颅内高潮的故事。”

有时候我觉得股市像个巨型行为艺术现场。北上资金号称“聪明钱”,其实追涨杀跌比大妈还凶;量化交易把人类情绪切成纳米级碎片,却又被黑天鹅事件反复打脸。最魔幻的是,明明知道70%的散户终将亏钱,但每个入场者都坚信自己是那30%——这种乐观主义偏差,简直比任何宗教都更有感染力。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股市到底是什么?或许它根本不是什么投资场所,而是现代人宣泄焦虑的合法赌场,是资本主义版的求签问卦,是用数学包装的占星术。至少在我这里,它更像一面照妖镜——每次打开交易软件,看见的都是自己被放大的人性弱点。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细节:某次股灾后,我在证券营业部门口看见个老太太攥着皱巴巴的交割单喃喃自语:“不是说价值投资吗?”那时夕阳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长得像一根穿破所有技术指标的阴线。)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