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融券:一场被包装成捷径的金融赌博
我记得去年在陆家嘴一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隔壁桌两个年轻人的对话。一个穿着西装的小伙子正眉飞色舞地向同伴解释:“用两融账户,十万本金能当三十万用!”他那亢奋的语气让我想起2015年牛市时,某个亲戚抵押房子冲进股市的疯狂场景——后来他在股灾中亏得血本无归。
所谓两融,表面上是个精致的金融工具:融资让你借钱买股,融券让你借股做空。券商喜欢把它包装成“杠杆神器”,但我更愿意称之为“合法的高利贷”。看看那些年化6%到8%的融资利率吧,这可比房贷高出一大截。更讽刺的是,当你亏钱时,券商可是照收利息不误的——稳赚不赔的买卖,凭什么觉得占便宜的是散户?
我认识的老张就是个典型例子。去年他用两融加仓某新能源股,股价涨时天天在朋友圈晒收益,跌时却闷不吭声。直到收到补仓通知才慌了神:“不是说风险可控吗?”其实两融最阴险的地方在于,它把止损线设得比你想象中更近。股价下跌20%,你的本金可能已经亏掉50%——这种数字游戏,很多连复利都算不明白的散户根本玩不转。
最近科创板引入融券T+0机制时,市场上又是一片叫好。但说实话,这更像是给机构投资者送弹药。普通散户既没有实时监控的算法系统,也没有专业的对冲策略,拿什么和那些能同时操作几十个账户的量化基金斗?我甚至怀疑,某些券商之所以极力推荐两融,纯粹是为了赚利息和交易佣金——他们才不在乎客户是盈是亏。

当然也有人辩称两融能“活跃市场”,但看看数据吧:A股两融余额突破1.5万亿时,往往对应着市场阶段性见顶。这哪里是价值发现工具,分明是集体癫狂的体温计。更令人担忧的是,现在连大学生都在用网贷套现玩两融——这种对杠杆的盲目崇拜,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整个社会的投机焦虑。
或许我太过悲观了。但当你看到某券商APP把两融入口做得比开户按钮还醒目,当你发现财经大V们张口闭口“杠杆思维”,难道不会怀疑这根本就是场精心设计的赌局?记住巴菲特那句被说烂却没人当真的话:没有人因为不借钱而破产。
说到底,两融就像金融街橱窗里的定制西装——看上去光鲜,但如果你没有相匹配的身材气质,硬穿只会显得滑稽。在这个零和游戏里,永远有人靠你的利息和亏损致富,但那个人大概率不是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