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茶,他神秘兮兮地跟我说,最近买了某保险公司的“超值理财计划”,说是既能保本又能赚大钱。我抿了口茶,没急着搭话——这类故事我听得太多了。
说起来,保险公司卖理财这事儿本身就透着几分荒诞。本该是做风险保障的主,忽然摇身一变搞起投资来了。这就好比川菜馆子突然卖起法式甜点,不是说一定难吃,但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我有个表姐五年前买了份“教育金保险”,说是给孩子存大学费用。去年算账时发现,收益率还没跑过通胀。最绝的是提前取现还要扣手续费——这哪是理财,分明是请了个管你叫爹的债主。
保险产品的精算师个个都是人精。他们设计的理财产品,首先保证的是公司利润,其次才是你的收益。那些演示表上的数字,就像美颜相机里的自拍,看着光鲜,实则经不起推敲。我见过太多人冲着“保本”二字一头扎进去,最后发现所谓的保本,保的是扣除各种费用后那点可怜的本金。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一棍子打死所有产品。有些年金险在特定情况下还真能派上用场——比如对完全不懂投资又管不住手的月光族,强制储蓄的功能比收益高低更重要。但问题在于,推销员绝不会告诉你这点,他们更爱吹嘘那遥不可及的“预期收益”。
现在经济下行,保险公司也难。投资端收益吃紧,产品设计就更要花样百出。最近某些公司推的“万能险”,名字听着厉害,细看条款却满是猫腻。保底利率写得老大,但超过部分的分成比例能吓你一跳——赚了钱他拿大头,亏了钱你担着,这买卖可真划算。
我倒觉得,买保险就老老实实买保障,图理财还不如直接买基金。非要混着来,就像非要往咖啡里加老干妈,不是不能喝,但何必呢?当然这话保险公司不爱听,他们巴不得你把养老、教育、投资全打包给他们——最好连买菜钱也一并上交。
最后说回老王。我劝他仔细看看合同里的小字部分,特别是“预期收益”后面的那个星号注释。他嘟囔着“人家是大公司,还能骗我不成”,我也就不再劝了。人总是要交点学费才明白,这世上最保险的理财,终究还是自己的脑子。
说到底,保险公司理财靠不靠谱?答案就像雾里看花,全看你愿意信几分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