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三点,我那位做跨境电商的老同学突然打来电话。电话那头传来硬币在玻璃桌面旋转的声音——”你说,那些标榜’受FCA监管’的平台,到底有几个经得起推敲?”这个问题像一把生锈的瑞士军刀,突然撬开了我记忆里某个尘封的抽屉。
(一)
2017年我在新加坡鱼尾狮公园旁那家总飘着海南鸡饭香味的网吧里,亲眼见证过所谓”正规平台”的变形记。某个宣称同时拥有塞浦路斯和澳大利亚牌照的交易商,其客服总监在Skype群里教客户如何用PS修改银行流水。最讽刺的是,他们的官网至今仍挂着”全球最透明外汇经纪商”的绶带——这让我想起菜市场里那些给注水肉贴有机标签的商贩。
(二)
真正经得起”显微镜式检验”的外汇平台,大概比米其林三星餐厅里的素食主义者还稀少。英国FCA注册号?ASIC的AR牌照?这些曾经的金字招牌,现在更像是高级定制西装的廉价纽扣——光鲜但随时可能崩落。有个不便透露姓名的清算桥供应商告诉我,某家号称”全牌照”的欧洲老牌经纪商,其真实流动性池子深度还比不上澳门赌场的百家乐台面。

(三)
我们可能陷入了个认知陷阱:用监管机构的数量来衡量正规性,就像用APP下载量判断爱情纯度。去年某加拿大平台爆雷事件揭示的荒诞在于——他们确实持有IIROC牌照,但同时运营着三个不同杠杆倍数的”平行宇宙”。这不禁让我怀疑,所谓监管是否已经沦为某种行为艺术?当某个平台首页同时挂着五国监管徽章时,普通投资者根本不会知道,其中可能四个都是”监管套利”的产物。
(四)
在迪拜DIFC的某次行业酒会上,一个喝多了龙舌兰的流动性提供商说漏了嘴:”现在最’正规’的玩法,是把客户订单直接扔进暗池里搅拌。”这句话像块坚硬的方糖,慢慢在我咖啡杯般的认知里溶解。我们以为的”正规军”,或许只是穿着制服的雇佣兵——今天可以为你守护资金安全,明天就能为更高出价者调转枪口。
(尾声)
回到老同学的问题。我盯着窗外凌晨四点的城市灯火,突然觉得所谓正规平台就像这些灯光——有些是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比如那几家上市集团旗下的),有些是彻夜狂欢的KTV(多数所谓的ECN平台),更多的是随时可能熄灭的路边摊(你懂的)。最终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个黑色幽默:在这个行业里,最可靠的监管可能反倒是人性的贪婪——那些把手续费赚得明明白白的平台,往往比号称”零佣金”的活得更久。
(后记)
写完这篇文章时,电脑右下角弹出某外汇平台的广告,宣称”受三国监管,出入金秒到”。我苦笑着点开其塞舌尔监管号的详情页,发现注册地址是某栋虚拟办公室大楼的1209室——有趣的是,上周曝光的传销盘注册在1207室。看吧,这就是金融创新时代的”正规军”宿舍楼。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5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