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盯着手机屏幕上那条起伏不定的净值曲线,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青海湖边遇到的那个光伏电站工程师。他指着远处湛蓝的电池板矩阵苦笑道:”你看这些板子白天发电是挺风光,可每年清理表面沙尘的成本,够我们再建十分之一的新电站了。”这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对绿色投资的浪漫想象里——而现在,持有华夏节能环保股票基金的第487天,我愈发理解他话里的深意。
很多人把环保主题基金简单等同于”道德投资”,这种非黑即白的认知让我如鲠在喉。去年第三季度该基金重仓某锂电池龙头时,我亲眼见证评论区如何分裂成两派:一派高呼”拥抱新能源未来”,另一派则揪着上游钴矿开采的劳工问题喋喋不休。这让我想起生物课本里的共生现象——清洁能源产业链光鲜的表象下,何尝不是裹挟着资源诅咒与社会成本的复杂共生体?
有意思的是,该基金最近连续两个季度减持光伏股的操作,与主流媒体鼓吹的”双碳黄金赛道”形成微妙反差。某个失眠的夜晚,我翻遍所有持仓公告后突然意识到:基金经理或许在玩一场更深刻的游戏。他们悄悄增持的工业节能设备公司,看似不如新能源汽车概念性感,但那些为钢厂安装余热回收系统的企业,单季度碳减排量可能抵得上十万辆电动车的理论值——这种”闷声减碳”的逻辑,像极了中国人骨子里的实用主义哲学。
最让我辗转反侧的是环保投资的时空错位感。我们期待基金净值能像科技股那样爆发式增长,却忽视环境治理本就是场马拉松。记得该基金曾连续六年持有某家污水处理公司,期间经历三次技术路线迭代和两次政策标准提升,股价横盘四年后才突然实现戴维斯双击。这种”用时间换空间”的坚守,在当下追逐热点的A股市场里,简直像是个带着悲壮色彩的异类。
最近某次调研中,基金经理无意间透露的细节让我怔忡良久:他们团队考核研究员时,除了财务模型精度,竟还要评估其撰写的ESG报告能否通过”反漂绿算法”检测。这种近乎偏执的自我较劲,某种程度上解开了我的困惑——为什么这只基金始终拒绝参与某些短期风口上的”伪环保概念股”,哪怕错过爆涨行情也要死守自己的筛查标准。
或许真正的绿色投资本就该带有某种痛苦的清醒。就像我书桌上那盆靠着补光灯存活的多肉,机械模拟的阳光终究比不上真正的日照。华夏节能环保基金这些年走过的路,与其说是追逐风口,不如说是在资本逐利与社会责任的裂缝间,固执地寻找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的净值曲线里,藏着这个时代最矛盾的注脚:我们既渴望立即改变世界,又不得不接受所有变革都伴随着妥协与阵痛。

(持仓声明:本文作者自2021年起定投该基金,期间经历最大回撤-34.7%,至今未赎回)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