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去年担任校创业大赛评委时,有个团队让我至今难忘。他们带着智能垃圾分类箱的项目上台,PPT里塞满了区块链、物联网和大数据这些时髦词藻。直到问答环节,当我问”你们的传感器在零下15度如何工作”时,那个滔滔不绝的男生突然涨红了脸——他们根本没去过北方城市测试。
这大概就是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缩影。我们热衷于在路演厅里搭建空中楼阁,却忘了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在沾满机油的工作服口袋里。那些获奖作品展示墙上,清一色是”基于AI的XX系统””O2O模式下的YY平台”,像极了快餐店里标准化的套餐组合。
有趣的是,评分表里永远有个叫”落地性”的指标,但所有人都心知肚明:评委们更愿意为天马行空的创意鼓掌。去年某校夺冠的项目号称要用脑机接口解决自闭症儿童教育,结果赛后调查发现,团队里连个医学院的学生都没有。这让我想起彼得·蒂尔那句刻薄的评价:”我们想要会飞的汽车,得到的却是140个字符。”
教务处可能不知道,现在校园里已经衍生出专门的”竞赛代做”服务。从商业计划书到专利文书,明码标价得像份外卖菜单。有次我在打印店撞见个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正为生科院的学弟调试参赛用的分子模型——这荒诞程度堪比让厨子去修航天飞机。

但最吊诡的莫过于评审标准本身。某次我偷偷统计过,凡是项目名称里带”元宇宙””碳中和”字样的,得分平均高出23%。这就像场精心设计的猜谜游戏,比的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是对风口词汇的敏感度。难怪有学生自嘲:”与其泡实验室,不如每天刷36氪。”
当然也有清流。去年遇到个农学院的女生,花三年时间培育出适合盐碱地的土豆品种。路演时她带着满手老茧和几袋泥土上台,说话还带着方言腔调。在所有光鲜亮丽的项目中,这个毫无科技感的作品就像误入晚宴的农民工——最后却拿了最低分,因为评委觉得”缺乏商业模式想象力”。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什么是”优秀”。当某985高校把创业大赛获奖列入保研加分项后,校园里突然冒出47个短视频创业项目。这让我想起老家过年时的手工馒头:表面捏出百般花样,掰开里面还是同样的面团。真正的创新不该是命题作文,而该是野地里自然生长的蕨类植物——可能姿态不够优美,但至少带着土地真实的温度。
现在每次看到那些穿着不合身西装的大学生,在台上背诵着从创业鸡汤里扒来的台词时,我总会想起梵高那句话:”正常好比铺好的轨道,走起来很舒服,但长不出花来。”或许哪天评分标准里能加上”笨拙度”这项指标,给那些不会说漂亮话,但真正在解决问题的”呆子”们留条活路。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