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晚上,老张突然在微信上问我:”你听说过’高能智投资’吗?他们承诺年化收益45%,还说是AI驱动的,靠谱不?”我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在键盘上半天没按下去——这场景太熟悉了。去年表弟问过我同样的问题,只不过当时那个平台叫”量子财富”,再往前是”区块链金服”。名字在变,套路却惊人的一致。
一、”智能”外衣下的老把戏

高能智投资的宣传页面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科技话术缝合怪”:量子计算、神经网络、大数据分析…这些词堆砌在一起,像极了把米其林菜单上的食材全塞进一个汉堡里。最讽刺的是,他们官网的”AI投资演示”视频,我一眼就看出是用After Effects做的动画——那光影效果跟我三年前接的外包活简直一模一样。
这让我想起2018年杭州那家爆雷的P2P平台,他们的”智能风控系统”后来被证实只是Excel表格加几个宏命令。现在骗子们学聪明了,知道普通人对AI既敬畏又陌生,正好拿来当障眼法。
二、收益承诺里的数学笑话
他们宣传的”45%年化收益”本身就暴露了问题。巴菲特60年的年化收益率才20%左右,这帮人凭什么比股神还厉害两倍多?我做过一个简单计算:如果真能保持45%的年收益,10万元本金5年后会变成约600万。这么稳赚不赔的生意,华尔街投行早该抢破头了,哪轮得到我们普通人?
更可笑的是他们的”风险控制系统”说明。页面底部用6号字写着”历史收益不代表未来表现”,却在首页用36号加粗字体展示收益数据。这种自相矛盾就像在烟盒上印”吸烟有害健康”,同时又打广告说”本香烟延年益寿”。
三、监管盲区里的”高科技”魔术
查了下备案信息,他们注册的是”科技咨询公司”而非”基金管理公司”,这就很说明问题了。就像卖药的注册成”健康咨询”来规避药品监管一样,这些平台总能在监管的夹缝中找到生存空间。
我特意注册了他们的试用账号,发现所谓的”AI投资组合”每周都在变。上周推荐区块链,这周变成新能源,下周可能就换医疗股了——这不是什么智能调仓,分明是在玩概率游戏。总有一个板块会涨,到时候就把成功案例拿出来宣传,亏了的就绝口不提。
四、人性弱点才是最好的”算法”
说到底,这些平台最厉害的”人工智能”不是他们的代码,而是对人性的精准把握。他们深谙三点:
1. 人们对看不懂的东西容易产生敬畏(所以要用一堆科技术语)
2. 贪婪会降低智商(所以敢承诺离谱的收益)
3. 从众心理让人丧失判断(所以要伪造用户好评和交易记录)
记得有次我假装小白咨询他们的客服,问”如果亏了怎么办”。对方回复:”您要相信科技的力量。”这话术妙啊——把责任推给虚无缥缈的”科技”,既不用法律承诺,又给了心理安慰。
五、识别套路的五个现实检验
与其纠结某个平台是不是诈骗,不如记住这几个铁律:
1. 任何承诺固定高收益的投资都是骗局(真正的投资都有风险)
2. 越复杂的解释越可疑(好的投资策略通常能用简单语言说清)
3. 查监管备案比看宣传视频重要(在中国要认准基金业协会备案)
4. 提现测试是照妖镜(试着提现小额资金,骗子平台总会设置障碍)
5. 当心”限时优惠”(真正的投资机会不会因为晚几天就消失)
回到老张的问题,我最后回复他:”要是他们真有人工智能,最先该做的是识别出像你这样容易上当的客户。”发完觉得太刻薄,又补了句:”周末请你喝酒,顺便给你看看我2016年投资’智能理财’平台的亏损记录。”
酒桌上,当我翻出那些交易截图时,老张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最后变成了苦笑。这大概就是最好的投资者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活生生的人讲述的血泪史。在投资的世界里,有时候最”低科技”的面对面交谈,反而比任何”高能智能”都更值得信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