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屏幕显示是一个陌生号码发来的短信:”汇正财经16800元服务费已成功退款,请查收。”我盯着这条没头没尾的信息发了会儿呆——我从未购买过任何财经课程,更别说申请退款了。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厅听到邻桌两个基金经理的对话:”现在卖课比炒股赚钱。”
这个荒诞的开场,恰好折射出当下金融信息服务的某种畸形生态。汇正财经的16800元退款事件,表面看是个消费者维权案例,往深了想,却是这个时代集体财务焦虑的病理切片。当理财教育变成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博弈,我们或许都该问问:我们到底在为知识买单,还是在为恐惧付费?

我翻看了三十多份投诉记录,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模式:几乎所有要求退款的学员,最初都是被”年化收益36%””私募大佬独家战法”这样的宣传语吸引。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家阿里的实验——人们在面对可能的高收益时,风险评估能力会直线下降。某位要求匿名的课程顾问向我透露:”我们的话术手册里明确要求,要在客户刚经历亏损时接触他们。”这种精准的情绪狙击,可比技术分析管用多了。
更吊诡的是维权过程中的角色错位。有位深圳的投资者给我看他的聊天记录:当他提出退款时,客服突然从理财导师变成了心理咨询师。”您最近压力很大吧?””市场波动很正常”——这些话术巧妙地把商业纠纷转化成了情绪管理问题。我不禁怀疑,这些机构是否专门研究过《危机干预手册》?他们把PUA话术和金融术语搅拌在一起,熬制出一锅让人既亢奋又依赖的迷魂汤。
在杭州某创业园区,我见到个有趣的对比:一家区块链公司在用3D投影讲解DeFi,隔壁的财商培训却在使用二十年前的K线图模板。这种时空错乱感暴露出行业的某种”认知套利”——他们贩卖的从来不是真正的金融知识,而是用专业术语包装的确定性幻觉。就像我认识的一位私募经理说的:”真要能稳定盈利,他们早闷声发大财了,何必收那点学费?”
这场退款风波最讽刺之处在于,它意外揭开了金融信息服务业的”皇帝新衣”。当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追问”既然你们这么厉害,为什么自己不做资管”,整个商业模式的合法性危机就浮现了。这让我联想到P2P爆雷前的场景——当第一批人开始要回本金,雪崩就进入了倒计时。
深夜收到的那条退款短信,或许只是某个客服的手误。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这个行业的荒诞底色:我们生活在一个金融炼金术士横行的时代,他们承诺把知识变成黄金,最终却把焦虑转化成了现金流。下次再看到”稳赚不赔”的课程广告时,不妨先问自己:如果真有这样的好事,他们为什么要告诉你?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