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老同学阿杰突然发来一条语音:”你说现在这世道,连教人赚钱的机构都要靠退款维生了?”后面跟着一个上海亚商投顾的退款申请截图。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咖啡节遇到的一个有趣现象——那些挂着”财富自由导师”胸牌的人,总是比真正做实业的人更热衷于交换名片。
1. 知识付费时代的”情绪套利”

上海亚商投顾的退款争议,本质上暴露了理财教育行业的”双重收割”模式。他们先贩卖焦虑——给你看同龄人通过投资实现阶层跨越的”成功案例”;再兜售解药——声称只要7999元的课程就能掌握财富密码。这让我想起小区门口那家健身房,年卡推销员最爱说:”您现在的每一分犹豫,都是在为将来的健康债支付利息。”
有意思的是,这类机构退款纠纷的焦点往往不在课程质量本身。有位要求匿名的学员告诉我:”讲师把K线图讲得天花乱坠,但当我问’为什么去年预测的牛市没来’时,对方突然开始大谈’投资要有耐心’。”这种话术像极了算命先生的”父在母先亡”——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2. 退款困局中的”斯德哥尔摩效应”
在整理十几份退款案例时,我发现个吊诡现象:越是投入时间长的学员,反而越难下决心退款。这就像赌徒不肯离开牌桌——已经付出这么多沉没成本,万一明天就学到”关键一招”呢?某维权群里有个精妙的比喻:”我们像在参加一场永远差最后一节课就能毕业的培训。”
更值得玩味的是维权群里的生态。有人坚持”不是老师教得不好,是我没悟性”;也有人化身”民间讲师”,开始兜售自己从课程里”悟”出的新理论。这种二次传播,无意中成了机构最好的口碑营销——尽管可能带来更多退款申请。
3. 理财教育的”三无困境”
站在行业观察角度,当前理财培训正面临:
– 无标准:怎样才算”教会”理财?年化收益率达标还是通过资格考试?
– 无问责:当预测失误时,讲师往往归咎于”市场异常”或”学员执行偏差”
– 无闭环:就像卖减肥药的从不提供体脂秤,很多课程刻意回避具体的投资结果追踪
有个细节很说明问题:某机构课程合同中,关于教学效果的条款仅占全文3%,而退款限制条款足足占了17%。这种设计本身就在传递某种信号。
4. 可能的出路:从”炼金术”到”化学实验”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把理财教育当成游泳培训而非成功学讲座。好的游泳教练会明确告知:”我只能教你换气技巧,不能保证你成为奥运冠军。”更负责任的机构可以这样做:
– 设置”冷静期”内无条件退款
– 公布历史学员的真实投资回报分布(而非个别成功案例)
– 将讲师报酬与学员长期收益适当挂钩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某些转型做理财教育的基金经理,开始把路演时用的”历史业绩免责声明”也带到了课程里。这算不算一种行业进步的黑色幽默?
尾声:
收到阿杰退款到账的消息时,我正路过南京西路的某栋写字楼。玻璃幕墙上”财富自由加速器”的广告正在拆除,工人们讨论着”听说又要换家区块链公司入驻”。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明白:或许我们真正该退款的不是某个课程,而是那种”付钱就能买到财富密码”的幻觉。毕竟在真实世界里,就连巴菲特也要每天阅读500页财报——而且没人给他承诺保本。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