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接到老同学老王的电话,背景音里还能听见他媳妇的埋怨声。”兄弟,汇正财经那个9988的会员,你说我冲不冲?”他声音压得很低,像在密谋什么见不得光的事。这已经是今年第三个来问我这类问题的朋友了。
一、那些年,我们交过的”认知税”

我书架上至今摆着某机构29800元的《主力资金解密手册》——精装烫金,厚度堪比《辞海》,内容却像把百度前五页的股评文章用502胶水粘起来的。这让我对”付费服务”始终保持着某种生理性警惕。
汇正财经的推广话术很有意思,他们不说”推荐股票”,而是强调”提升认知”。这招实在高明——亏了钱是你认知没到位,赚了钱是老师教得好。就像健身房卖年卡,赌的不是你来锻炼,赌的是你根本坚持不了三个月。
二、藏在K线背后的”罗生门”
去年我潜伏过某个付费群,发现个诡异现象:同样的”金股池”,普通会员收到的是10只股票,VIP会员拿到的是其中3只”精选”。更魔幻的是,最后涨得最好的往往是剩下那7只里的某只——这事儿群里从没人点破,大家心照不宣地保持着某种诡异的默契。
有个做私募的朋友酒后吐真言:”你知道为什么所有投顾服务都要用’历史战绩’宣传吗?因为统计学上有个词叫’生存者偏差’。他们不会告诉你,去年推的20只票里,18只现在坟头草都两米高了。”
三、当财经服务变成”情绪按摩”
我发现这类服务最值钱的不是技术分析,而是那种”有人带你飞”的幻觉。就像疫情期间的连花清瘟,未必真能治病,但攥在手里就莫名安心。我见过最离谱的案例:某大姐同时订阅五家机构的服务,就为看到”三家公司同时推荐某只票”时产生的确定性快感——虽然最后这只票跌得她差点把iPad扔进黄浦江。
四、或许我们该换个问法
问题不该是”汇正财经可不可靠”,而是”你愿意为确定性幻觉支付多少溢价”。就像你去庙里求签,灵不灵验不重要,重要的是解签和尚说话时的笃定眼神。
如果非要我给建议:先把他们免费直播看半个月,用个小本子记录每次”精准预判”和”翻车现场”的比例。记住,真正值钱的信息从来不会明码标价放在橱窗里——华尔街有句老话:”如果剃头师傅都开始给你荐股,就该收拾包袱回家了。”
(写完这段我看了眼老王的朋友圈——他最终还是买了会员,最新动态是张沪深300的截图,配文”老师说的黄金坑来了!”。我默默点开他的持仓,绿得像是被泼了苦瓜汁。)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