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老王喝酒,他神秘兮兮地说最近买了款”明星理财”,年化能到5.2%。我问他看过底层资产没有,他愣了下:”银行推的还能有假?”这种对话在过去三年里,我经历了不下十次。
净值型理财本质上是个文字游戏——它把”预期收益率”这个充满诱惑的糖果换成了”业绩比较基准”的警示牌。但多数人依然用买固收的思维在买净值型产品,就像拿着电子烟当传统香烟抽,本质上都在吸入尼古丁,却自以为更健康。
我记得2020年某国有大行代销的债基单日暴跌12%那天,理财经理的电话被打爆。有个阿姨带着哭腔问我:”不是说R2风险等级比股票低吗?”这个问题背后,是整个行业用五年时间都没能完成的投资者教育课。我们总嘲笑大妈们抢黄金的行为,但当理财净值化浪潮袭来时,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散户的认知鸿沟依然深得令人绝望。
最讽刺的是,很多净值型产品说明书里藏着这样的文字:”管理人超额业绩报酬提取比例20%”。这意味着无论盈亏,机构先锁定了利润分成。就像赌场既收台费又参与抽成,而玩家还沉浸在”专业团队操盘”的幻觉里。我见过某私募产品年化亏15%但管理费照收不误的案例,这种制度设计让阿尔法收益成了薛定谔的猫——你永远不知道基金经理是在创造价值还是在收割信任。

现在某些平台开始用”智能投顾”包装净值型产品,通过算法生成漂亮的夏普比率曲线。但去年硅谷银行暴雷时,那些号称AI驱动的理财模型连续三天给出”增持建议”。技术永远无法计算人性的恐慌,就像再精密的导航仪也预测不了前方突然塌方的山路。
或许我们需要承认,理财净值化最大的挑战不是技术门槛,而是打破对刚兑的路径依赖。就像学自行车时父亲悄悄松开的手,有些人能学会自由骑行,更多人则会摔得鼻青脸肿——而这个学习过程的代价,正在由最没有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承担。
下次再有人推荐净值型理财时,或许该反问一句:如果真这么赚钱,为什么机构不自己加杠杆买,非要分给你呢?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