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半,我盯着电脑屏幕上那条闪烁的K线,突然想起上周三老王在微信群里神秘兮兮地分享的”和讯内部消息股”。他说得信誓旦旦,仿佛已经看见钞票在向他招手。结果呢?这支”稳赚不赔”的股票三天跌了18%,老王现在连晨练都不好意思去公园了。
一、那些年我们追过的”神仙股”

记得2007年大牛市那会儿,我隔壁工位的张姐每天午休时间都在偷偷摸摸接电话。后来才知道,她花8888元买了个”和讯VIP荐股服务”。那个号称”前私募一哥”的分析师,推荐的股票开头确实涨得不错——直到530半夜鸡叫那次大跌,张姐半个月工资换来的”金股”直接腰斩。
这事让我琢磨了很久:这些荐股服务到底算不算合法?从表面看,和讯作为正规财经媒体,肯定有证券投资咨询资质。但问题就出在这个”但是”上——他们推荐的股票,真的只是”建议”吗?
二、藏在免责声明里的猫腻
去年我特意研究过和讯的荐股免责条款,发现个有趣的文字游戏。他们用最小号的灰色字体写着:”本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这话术精妙得让我想起小区门口算命先生的套路——说准了是你缘分到了,说歪了是你心不够诚。
更绝的是他们的”模拟组合”。我跟踪过三个月的”和讯金牌组合”,发现一个规律:展示给公众的永远是表现最好的那个版本。就像魔术师永远只给你看猜中的那张牌,剩下九十九张失误的早被塞回袖子里了。
三、当大数据遇上”杀猪盘”
最近和搞算法的朋友喝酒,他醉醺醺地说漏嘴:”现在哪还用人工荐股啊,都是AI在算韭菜们的心理价位。”这话让我后背发凉。想想也是,当你在和讯看到某支股票被反复推荐时,说不定庄家正在后台看着散户们的跟单数据偷笑。
我认识个私募的操盘手,他说现在有种新玩法叫”反向收割”。简单说就是先放消息让散户抬轿子,等K线图形漂亮到小白都看得懂的时候,正好是主力出货的时机。最讽刺的是,这个过程完全合法——毕竟没人拿枪逼着你买对不对?
四、在灰色地带跳舞的生意经
证监会去年处罚过几个”黑嘴”,但像和讯这样的平台总能找到合规的生存方式。他们现在更聪明了,把赤裸裸的荐股包装成”投教课程”、”策略分享会”。39800元的年度会员服务里,送十二次”专家一对一诊断”,这定价艺术堪比医美机构。
有个不能说的秘密:某些财经平台的”大V”其实同时在管理私募产品。他们公开推荐的股票,往往和自家基金持仓高度重合。这种操作就像餐厅老板亲自当美食博主推荐自家菜品,你说违不违法?好像也没有。恶不恶心?反正我筷子是放下了。
五、我们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深夜盯盘的时候我常想,股民们买的真是股票吗?或许我们买的是一剂对抗不确定性的安慰剂。那些言之凿凿的荐股分析,本质上和寺庙里的签文没区别——都是给迷茫的人一个心理支点。
上周去营业部销户,看见个大妈正认真抄写和讯直播间的股票代码。她老花镜片上反射着手机蓝光的样子,突然让我想起我外婆在庙里磕头的背影。这个时代的神明,可能就住在服务器里。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的第二天,我的股票账户终于结束了连续三年的亏损。你看,市场就是这样,当你决定不迷信任何荐股的时候,它反而开始对你微笑。这大概就是股市教给我们最深刻的黑色幽默。)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