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一个连续创业者,姑且叫他老K。上周在798的某家咖啡馆偶遇,他正对着电脑修改BP(商业计划书),手边那杯冷萃已经放了三个小时。他说这是他的第四个创业项目,前三个分别是O2O洗衣、共享充电宝和区块链社交——都是曾经的风口,也都死在了沙滩上。”这次不一样,”他眼睛发亮,”我们做的是AI+新消费,投资人很看好。”我突然意识到,在这个创业狂欢的时代,每个参与者都像拿着固定台本的演员,连失败都成了规定动作。
第一幕:创始人——那个必须会讲故事的主角
创业圈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创始人必须是个好演员。你得在Demo Day上声情并茂地讲述”改变世界”的初心,在投资人饭局上不经意间透露BAT高管的橄榄枝,在员工大会上把工资迟发包装成”战略性现金流优化”。我见过最精彩的表演是在某次路演,一位95后CEO说着说着突然哽咽:”我奶奶临终前握着我的手说…(停顿三秒)一定要把中国人的数据主权拿回来。”后来才知道他奶奶健在且根本不懂互联网。
这种表演型创业正在制造大量”PPT独角兽”。有个做餐饮SaaS的朋友告诉我,他们行业有个潜规则:只要把GMV(商品交易总额)数字放大十倍,把”中小商户”说成”百万级B端用户”,把外包团队称作”硅谷技术顾问”,估值就能轻松过亿。这让我想起影视基地门口那些揣着简历的群演——只不过创业者们揣的是经过美颜的财务预测表。
第二幕:投资人——戴着VR眼镜的选角导演
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更耐人寻味。某FA(财务顾问)朋友曾透露,现在投资人看项目就像在玩”大家来找茬”:看团队照片要数清有几个Polo衫立领(传统行业背景),听BP要捕捉到几个”第一性原理”之类的黑话,最绝的是有人专门统计创始人说”闭环”的频率,据说每分钟出现1.2次是及格线。
但真正的黑色幽默在于,这些手握支票簿的”选角导演”自己也在表演。去年参加某个创投峰会,亲眼目睹两位投资人为了抢一个共享办公项目当场竞价,结果活动结束两人勾肩搭背去吃火锅——原来他们根本是同一支基金的GP(普通合伙人)和LP(有限合伙人)。后来那个项目黄了,但两位”影帝”早已靠这个案例募到了新基金。
第三幕:打工人——片场里的临时演员
最荒诞的莫过于普通员工的处境。有个前下属去年加入某明星创业公司,入职时HR指着空荡荡的二楼说”那里是留给未来国际团队的”,半年后公司裁员,他才知道二楼其实是业主准备收回的违建。现在他的简历上赫然写着”参与过估值20亿项目从0到1的搭建”,实际上每天的工作就是在钉钉群里接龙”已读”。
这种集体表演最吊诡的地方在于,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剧本是假的,却要装作深信不疑的样子。就像我那个做社区团购的大学同学,他们团队都知道所谓”AI选品系统”其实就是老板小舅子在义乌市场的进货清单,但周报里必须写成”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供应链革命”。
终幕:观众席上的我们
或许这个时代最精妙的表演,是我们这些旁观者假装相信”创业神话”的虔诚。明明知道大多数项目会死,还是会被”95后融资过亿”的新闻刺激得焦虑;明明清楚估值水分,还是会把某个APP的突然走红解读为”认知颠覆”。就像明知选秀节目有剧本,还是会为选手的”梦想故事”流泪。
深夜翻看老K刚发的朋友圈——他在某孵化器门口比着V字手势,配文”All in的时候到了”。照片角落里,另一个创始人正在垃圾桶旁抽烟,脚边堆着印有公司logo的物料箱。这画面莫名让我想起横店影视城收工后的场景:群演们脱下戏服,主演坐着保姆车离开,而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新的剧组进驻,拍着差不多的故事。
在这个全民创业剧场里,或许我们都在等一个荒诞的结局:当最后一个真实用户变成群众演员,当最后一份商业计划书变成电影剧本,那些敲钟上市的高光时刻,会不会就像杀青宴上的香槟——泡沫散尽后,只剩下一张需要AA的账单。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