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那位总爱在酒桌上吹嘘自己”股市嗅觉”的表叔,突然神秘兮兮地拉我进微信群,群名赫然写着”国诚投顾VIP财富圈”。他压着嗓子说:”内部渠道,年化30%起步。”我当时就笑了——这年头,连楼下卖煎饼的大妈都知道”年化30%”后面跟着的八成是镰刀。
但人性就是这么贱。当我第三次看到群里的”老师”晒出PS痕迹比网红脸还明显的盈利截图后,手指头还是不受控制地转了39800元的”至尊服务费”。结果?呵,三个月后我的账户比被蝗虫啃过的庄稼地还干净。

1. 合同里的魔鬼,藏在第8页第3段
当我红着眼杀到国诚投顾的前台要求退款时,西装革履的”客户经理”微笑着翻出一份合同——就是当初我根本没看就签了字的那份。他用修长的手指点了点某个条款:”由于甲方已享受投研报告等智力服务,乙方有权扣除已发生费用的30%作为知识成本。”
更绝的是附件里那串《服务确认清单》:每周两次的”金股推送”算服务,群里的”早盘播报”算服务,甚至那个AI自动生成的”月度策略会PPT”都明码标价8800元。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古代当铺的柜台要修得比人还高——那种居高临下看你挣扎的视角,原来从没变过。
2. 维权群里的黑色幽默
后来我潜伏进某个”国诚投顾维权群”,发现这里简直是中国民间智慧的集大成者。有人模仿《狂飙》台词写投诉信,有人用爬虫抓取公司股权变更记录,最绝的是位杭州大姐,每天早九点准时给监管部门打电话,用堪比客服的温柔嗓音说:”同志,我又来给您添麻烦了…”
但现实往往比段子残酷。群里真正拿回钱的只有两类人:一种是抓住销售承诺”保本收益”的录音证据的(虽然合同里明确写了”不保本”),另一种是发现签约”老师”压根没有证券从业资格的。至于其他大多数人?就像我表叔说的:”就当给认知税续费了。”
3. 比追讨更重要的是止损
有天空调维修师傅来我家,看见我电脑上打开的投诉材料,突然说了句:”您这空调要是买贵了还能退差价,但要是自己把遥控器摔坏了,厂家可不赔。”这话糙理不糙。
后来我做了三件事:
– 把剩余服务期内的所有投顾建议存档公证(万一哪天他们真推了十倍股呢?)
– 用天眼查把公司涉及的诉讼案例都扒了一遍(发现有个案靠证明”服务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胜诉)
– 在支付宝买了份法律咨询保险(28块钱能问三次律师,比投顾服务划算多了)
现在回想起来,那39800元买到的或许是这辈子最贵的金融课:当有人保证带你发财时,先想想他为什么自己不闷声发大财。至于钱能不能退?这么说吧——我维权群里最近的热门话题,已经变成怎么集体举报某”退费维权中介”涉嫌诈骗了。
(后记:上个月表叔又给我发了个”数字货币量化套利”群,这次我回了他个表情包:韭菜.jpg)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