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敲门时,你准备好开门了吗?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连续创业者突然冒出一句:”我现在看见投资协议就手抖,不是激动,是PTSD。”他苦笑着抿了口威士忌,”去年那轮融资,差点把我公司给’融’没了。”
这话让我愣了半天。我们总在媒体上看到融资成功的香槟时刻,却很少有人聊聊资本那双看不见的手,如何在觥筹交错间悄悄改写企业的DNA。
我记得2018年帮朋友看一份TS(投资条款清单),那密密麻麻的优先清算权、反稀释条款,像极了精心设计的捕兽夹——表面装饰着金箔,内里却是冰冷的钢齿。最讽刺的是,当时我们还在为”估值破亿”的标题亢奋不已,完全没意识到那些英文缩写正在把公司变成提线木偶。
资本从来不是慈善家。某知名基金合伙人私下说过:”我们投的是赛马,不是养马人。”这句话细思极恐。当你接受了融资,某种程度上就像把亲生儿子送进寄宿学校——你还是父亲,但教养方式得按校规来。我见过太多团队在KPI压力下狂奔,最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但你说完全拒绝资本?那也是矫情。去年接触过一家坚持”零融资”的文创公司,创始人骄傲地展示银行账户上的600万自有资金,转头却因为产能不足丢了年度最大订单。这种”纯洁的贫困”,在商业丛林里更像是一种奢侈的任性。
或许真正的智慧在于把握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就像玩德州扑克,既不能抱着筹码死不撒手,也不能All-in后完全听天由命。有个做SaaS的朋友很有意思,每次融资只拿18个月用的钱——”够跑到下一个里程碑,又不至于让投资人天天坐我办公室喝茶。”
最近观察到个新现象:越来越多创始人在签协议前,会带着律师去庙里静坐半天。这看似荒唐的仪式感背后,或许是在提醒自己——融资是手段而非目的,那些闪着金光的纸终究抵不过初心二字。
资本敲门时,别急着开门。先透过猫眼看清来者何人,更要回头看看自家客厅里,最珍贵的宝贝是否已经妥善收藏。毕竟这世上最贵的,从来不是金钱,而是那些一旦失去就再也找不回的东西。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