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上个月约我喝咖啡,开口就问:”你说,现在投什么最稳?”他刚卖了套学区房,手握七位数现金,眼神里却全是焦虑。我盯着杯中晃动的拉花,突然想起三年前在陆家嘴听到的一句话——当时一位管理百亿基金的老前辈抿着威士忌说:”这世上唯一零风险的投资,是你自己。”
这话当时听着像鸡汤,现在越想越觉得锋利。你看啊,比特币能腰斩再腰斩,茅台股价能跌破信仰,就连最稳的银行理财都开始不保本了。去年我认识个私募经理,每天用量化模型算风险溢价,结果自己因为压力过大住了两次院——这算哪门子风险控制?
我表弟倒是个活案例。这小子疫情期间辞了互联网运营的工作,跑去学古籍修复。全家都说他疯了,结果去年大英博物馆招标亚洲文献修复项目,全中国够资格投标的不到二十人。现在他的工时费按克计算——没错,是修复的纸张重量。你说这投资回报率怎么算?反正比我在A股折腾三年强。
不是说金融工具没用,但太多人把风险管理做反了。就像我那个买了几十万防癌险却天天熬夜抽烟的客户,或者往P2P里砸养老钱却不肯花两百块买本证券分析的阿姨。风险从来不是个外部怪物,它早就住在我们的认知盲区里打地铺了。

有个数据特别讽刺:中国股民平均持股周期39天,但报瑜伽班的坚持不到两周。我们愿意花几年时间研究K线图,却不舍得用三个月学透一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去年新能源火爆时,连买菜大妈都能说出”固态电池技术路径”,但问她们氢氧化锂和碳酸锂的区别?全傻眼。
真正值得押注的反而是那些”反脆弱”的东西。比如你每天雷打不动的一小时阅读,虽然看不出即时收益;比如跨领域积累的认知模型,虽然不能写进资产证明;甚至就是单纯保持健康的能力——我认识的所有投资人,最后都在私下承认:年过四十之后,体检报告比年报重要得多。
还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华尔街那些失业的精英们去干嘛了吗?最抢手的是那些能教高尔夫、会心理疏导、甚至能组织荒野求生的人。当时纽约客有篇报道我记到现在:”当所有数字都失效时,能让你活下去的是那些无法被量化的能力。”
所以现在有人问我该定投什么基金,我反而想问他:你最近一次突破认知舒适区是什么时候?能分清自己是真的看好某个赛道,还是只是恐惧踏空?说实话,这些问题的答案,比任何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都更能预测一个人的财富未来。
或许真正的风险最小化,是把”投资者”这个身份刻进骨子里——不是只在交易时间,而是每分每秒都在用资本家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健康储备、认知迭代。就像我认识的那个澳门赌场总监,他桌上堆着千万筹码,但真正让他安睡到天亮的,是抽屉里那本葡萄牙语教师资格证。
(写完重读时突然想到:或许我们拼命追求外部投资的”零风险”,本质上是在逃避对自己进行风险投资的恐惧?这个念头让我对着屏幕发了十分钟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