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神谕与人性深渊:理财骗局中的现代性谵妄
去年深秋,我在城东的咖啡馆遇见陈。他摩挲着最新款折叠屏手机,指甲缝里嵌着未能洗净的机油——这位曾经的汽修店老板,如今言必称”量化对冲”与”区块链金融衍生品”。他的眼神燃烧着某种奇异的光亮,向我展示手机屏幕上跳动的K线图,如同展示神启。
“年化36%,复利计算。”他压低声音,仿佛怕惊扰了空气中流动的财富幽灵。
三周后,那个名为”金牛量化”的APP突然无法登录。陈半生积蓄化作服务器里几行冰冷代码,连同他眼中那簇火焰,一同熄灭在经侦支队的备案回执里。
我们总是将理财骗局归咎于贪婪,这个解释太过轻巧,轻巧得像用创可贴缝合深渊。真正的病灶,或许藏匿在现代性制造的认知裂隙之中——当金融工具复杂到超越常人理解范畴时,神秘主义便悄然复辟。那些穿着阿玛尼西装的”理财导师”,本质上与身披法衣的萨满并无二致,他们都承诺能用凡人不懂的咒语与彼岸力量沟通。

有意思的是,这些骗局最爱盗用金融工程学的术语作为法衣。就像中世纪教会用拉丁文垄断神谕解释权,当某个西装革履的年轻人说出”阿尔法收益叠加贝塔策略”时,普通人的大脑会自动启动敬畏机制。这种知识不对称构筑的威权,比任何武器都更能解除受害者的心理防御。我甚至怀疑,某些诈骗话术编写者读过韦伯的学术作为志业——他们将”祛魅”的现代知识重新”复魅”,制造出技术时代的招魂术。
更吊诡的是监管的困境。朋友在银保监会的投诉处理中心工作,他说最令人沮丧的不是追赃难度,而是受害者在做笔录时仍执着地追问:”这个模式如果合规调整,其实理论上能跑通对不对?”——你看,人连被骗时都要维护自己的认知尊严,这种心理防御机制精妙得令人心碎。
社交媒体则给这场狂欢添上了魔幻注脚。抖音上财务自由挑战赛的话题播放量破百亿,小红书里充斥著25岁退休的”量化交易女神”,这种群体性叙事狂欢制造出诡异的现实扭曲力场:当所有人都在奔跑时,站在原地思考反而成了最大风险。我曾目睹某个诈骗平台的维权群里,有人声嘶力竭地揭穿骗局,竟被群友斥为”阻断财路的负能量”——勒庞的乌合之众在数字时代获得了超现实印证。
或许我们该承认,理财诈骗本质上是一场共谋。诈骗者提供精心包装的幻觉,受害者主动献祭理性换取阶级跃迁的捷径,这个双向奔赴的过程,像极了消费主义时代的赎罪券交易。当买房、教育、医疗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时,那些承诺”睡后收入”的童话,自然比枯燥的财务规划课程更具诱惑力——毕竟绝望的人更需要魔法而不是数学。
陈后来去郊区承包了草莓大棚,微信签名改成了”敬畏土地”。有次送来自酿的草莓酒时说:”现在才知道,世间唯一确定的复利,只有植物光合作用的积累。”玻璃罐里沉浮的鲜红果实,比任何金融模型都更接近财富的本质。
那些仍在数字丛林里狩猎财富神话的人们,或许该偶尔停下脚步听听——手机APP推送提示音与田野里的风声,究竟哪个更接近真理的回响?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