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谈论LOF基金时,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
前两天和一位做私募的朋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市场上最不缺的就是字母缩写,ETF、QDII、FOF…搞得跟情报局暗号似的。”我抿了口酒,突然想起最近总被问到的那个词——LOF。说实话,第一次听到有人问我“要不要配置点LOF”时,我还以为是什么新出的潮牌。
一、字母游戏背后的生存智慧
LOF的本质,说白了就是能在场内场外两头交易的开放式基金。但有意思的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机制设计,反而暴露了当下投资市场的某种荒诞——我们总是热衷于给简单的概念套上复杂的外衣。
我记得2015年股灾时,有个散户朋友在净值暴跌时通过场内交易成功逃顶,比场外赎回早了整整两天。正是这两天,让他保住了给孩子存的教育基金。这件事让我意识到,LOF最迷人的不是那些花哨的概念,而是它在极端行情下给予投资者的那一点点主动权——在所有人都疯狂踩踏时,你至少多了一个逃生通道。
二、流动性的双刃剑
现在很多大V喜欢吹捧LOF的套利机制,说什么“一二级市场价差是无风险收益”。但去年我跟踪过一只热门科创主题LOF,发现那些号称做套利的机构,其实更多是在玩击鼓传花的游戏。当溢价率达到15%时,你会发现买入的主要是看不懂K线图却梦想暴富的散户。

最讽刺的是,这些散户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买什么。他们冲着“低门槛”、“高流动性”而来,却不知道流动性太好有时候反而是诅咒——就像超市里摆放最显眼的商品往往利润最高,过于便捷的交易通道反而更容易让人冲动决策。
三、被遗忘的初心
我翻过最早一批LOF基金的招募说明书,发现设计者的初衷其实是打破银行渠道的销售垄断。但二十年过去,现在的LOF反而成了渠道最喜欢的营销噱头。某大型基金公司的朋友跟我说,他们现在设计产品时首先考虑的是“能不能包装成网红款”,而不是“到底适不适合做LOF”。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玩的变形金刚玩具——真正的价值应该是机器人本身的做工,但现在大家更在乎包装盒是否光鲜。有些行业主题LOF明明持仓股同质化严重,却硬要打着“创新”、“稀缺”的旗号上市,上市后净值没涨多少,规模倒是靠场内交易量撑起来了。
四、在这个时代该如何看待LOF
如果说要给个建议,我觉得不妨把LOF想象成超市里的试吃台——尝一口可以,但别因为能免费试吃就买一整箱回家。特别是那些场内外价差经常超过3%的产品,本质上已经变成了情绪指标器而不是投资工具。
我自己的习惯是,只把LOF当作配置工具而非投机工具。比如某些冷门但优质的境外指数LOF,场外申购门槛要50万,通过场内几千块就能买,这种才是真正发挥LOF优势的场景。至于那些被游资盯上、日换手率动辄30%的热门LOF,我宁可错过也不愿成为狂欢后收拾残局的人。
最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来越多固收+产品开始采用LOF形式。这或许是个信号——当激进的产品褪去光环,那些平淡无奇却能稳定增值的产品,反而更需要灵活的退出机制。毕竟在不确定的时代,保留选择权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