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朋友,今早泡龙井时翻到去年笔记里夹着的一张交割单,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真正理解“市场情绪”的那个下午——不是在交易大厅,而是在老家菜市场。那个卖水产的老王,一边刮着鱼鳞一边跟我说:“沙老师,你看这鲳鱼价,昨天还35,今天台风消息一来就敢标48,这不跟你们炒股一个德行?”我当时愣是站在鱼摊前笑了五分钟。
说真的,我们总把市场想象成精密运行的机器,但哪次大波动不是人性在踩油门又急刹车?上周科创板的过山车行情,明面上是政策预期调整,骨子里根本就是群体焦虑的集中爆发——就像疫情时抢连花清瘟的那股劲头,明明货架是满的,偏要踮着脚把最里层的盒子都掏空。
我认识个做了二十年量化的老工程师,最近突然在策略里加入了个匪夷所思的变量:微博热搜榜情绪值。起初我们都笑他魔怔,直到他拿出回测数据——当“基金跌了”这个词条在热搜前十停留超4小时,次日创业板振幅超过3%的概率竟高达81%。这哪是金融模型?分明是群体心理学田野调查。
现在某些分析师动不动就甩出几十页产业报告,却忘了看最关键的信号:小区门口保安老李最近又开始主动跟我讨论股票了——这可是个精准的反指标。2015年他给我推荐创业板的时候,上证还在5100点山顶吹风呢。
最近让我睡不着觉的倒不是波动率,而是某个诡异的现象:越来越多年轻人把短线交易当成新型电子麻将。我侄女大学宿舍里,四个姑娘三个开着盯盘软件刷抖音,止损线设得比外卖满减门槛还随意。当投资变成娱乐消费,这个市场的毛细血管已经在变异了。
当然这些话在正式策略会上没法说——你总不能建议客户参考菜市场价格指数和微博热搜吧?但有时候真正的风险恰恰藏在这些没人敢写进PPT的角落。就像台风天前超市突然被抢空的罐头货架,或者暴雨前搬家的蚂蚁队伍,这些原始信号比卫星云图更早告诉你:要变天了。
(搁笔前看了眼窗外,环卫工正在扫被雨打落的桂花。忽然觉得我们和这些碎金般的落花也没什么区别,以为自己在乘风飞舞,其实不过是顺着气流打转——能做的无非是尽量落在相对干燥的水泥地上罢了。)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