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创业计划书变成行为艺术:一个大学创新项目的荒诞实录
去年冬天,我在某高校创业孵化基地看到这样一幕:三个学生正对着电脑屏幕抓耳挠腮,桌面上散落着七八个揉皱的纸团。走近才发现,他们正在为”校园二手书交易平台”项目填写创业计划书模板——那个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的,带着上世纪90年代商业计划书气息的标准化表格。
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批量生产着最缺乏创新精神的”创新”计划书。
▌模板化思维的悖论
教务处下发的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指南里,永远用加粗字体强调着”创新性”三个字。但翻开附录的模板,从市场分析到财务预测,每个模块都像俄罗斯方块般严丝合缝。我见过太多学生像玩填字游戏那样,把原创想法硬塞进预设的框架里——就像把野马关进旋转木马的围栏。

有个大二学生曾向我抱怨:”老师,我们设计的非遗手作体验平台明明有完整的商业闭环,但为了凑够模板要求的’技术壁垒’章节,硬是编了个区块链溯源系统…”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他们真实的运营数据,和交上去的计划书判若两人。
▌表演性创新的陷阱
更吊诡的是评分标准。某次担任创业大赛评委时,我发现评分表里”PPT美观度”占比高达15%,而”商业模式可行性”只占20%。这直接导致出现了专业代做创业计划书的灰色产业链——有团队花2000元外包的融资计划书,连特斯拉的财报数据都没改干净。
记得有支做校园垃圾分类的团队,在路演现场搬来半个实验室的”智能垃圾桶”。后来私下交流才知道,那个会语音识别的演示样品,是靠评委提问时藏在后台的同学手动遥控的。这种为了表演创新而创新的荒诞剧,正在各个高校巡演。
▌藏在格式外的生命力
但总有意外惊喜。去年令我眼前一亮的,是某艺术系学生交来的”计划书”——本手工装订的zine杂志。她用漫画分镜展示”校园墙绘改造计划”,财务预测画成塔罗牌,团队介绍是即兴拍的伪纪录片。虽然被初筛评委以”不符合规范”淘汰,这个项目后来却真在城中村实现了,还拿了柏林某个青年艺术奖。
这让我想起硅谷风投教父彼得·蒂尔的话:”如果计划书第一页就让你看到所有答案,这一定不是改变世界的项目。”
▌或许我们该烧掉模板?
当我们在教学生写”投资人想看的计划书”时,是否在扼杀他们”值得被投资的创意”?现在要求所有项目都预测三年200%回报率的做法,像极了要求凡高在画向日葵前先提交市场调研报告。
建议下次写计划书时:
1. 允许用视频日记代替WORD文档
2. 把”风险分析”改成”我们可能失败的99种浪漫方式”
3. 财务数据可以用外卖小票贴成行为艺术
毕竟,真正的创新从来不会乖乖待在表格的方格里。就像那个最终没通过学校评审,却在B站获得百万播放的”校园路灯诗歌计划”——当评委们争论着”商业模式不清晰”时,学生们已经用投影仪把顾城的诗打在女生宿舍的外墙上。
(后记:就在完稿前,收到那个做zine杂志学生的消息。她最新项目是把所有被拒的计划书做成”创新失败博物馆”,首展就在原计划要拆除的那面校园围墙上。)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