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与创业指导:当”稳定”成为最大的冒险
(一)
上周三深夜,我在便利店遇到大学时的学弟小林。他穿着笔挺的西装,手里却攥着半瓶威士忌。”学长,我被裁了,”他苦笑着指指胸前的工牌,”这玩意儿明天就作废了。”有趣的是,三年前正是他拒绝了和我合伙做跨境电商的邀请,理由是”创业太冒险”。
(二)
我们这代人被灌输的职场圣经正在失效。父母辈信奉的”稳定至上”原则,在AI裁员潮和行业地震面前,突然变成了最危险的赌注。我常对咨询我的年轻人说:真正的风险不在于创业失败,而在于把人生押注在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上——你以为在玩俄罗斯方块,其实玩的是扫雷。
(三)

去年帮某大厂做就业指导时,我发现个吊诡现象:最焦虑的反而是那些”优秀员工”。他们像精心调校的精密仪器,却在组织架构调整时最先被拆解。这让我想起改装老爷车的经历——原厂零件越完美,后期改造空间反而越小。
(四)
创业教父们不会告诉你的事实是:大部分成功企业都是”被迫营业”。我开第一个工作室是因为被甲方拖欠尾款,做知识付费是因为疫情封控。那些精心策划的商业计划书,往往死得比临时起意的野路子还快。某种程度上,创业更像是”有准备的碰瓷”。
(五)
给年轻人的三条反常识建议:
1. 别太在意”第一份工作”,职业生涯是乐高积木,不是俄罗斯套娃
2. 把公司当健身房——你是来练肌肉的,不是来买年卡的
3. 每月拿出10%工资做”叛逆基金”,用于尝试不靠谱的副业
(六)
有位投资人朋友说得好:”现在没有铁饭碗,只有橡皮饭碗——摔不碎但会弹走。”最近我发现个有趣现象:那些在简历里写”失败经历”的求职者,反而更容易获得机会。也许这个时代,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抗成功力”——在一切稳固之物都在溶解时,保持漂浮的能力。
(尾声)
便利店分别时,小林突然问我:”现在开始还来得及吗?”我指着收银台旁边的彩票广告牌说:”看见没?刮刮乐最大的谎言不是’谢谢惠顾’,而是’最高奖金100万’——重点从来不是那个数字,而是你愿意伸手去刮的勇气。”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