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连续创业者喝酒,他苦笑着说:“现在投资人比我们还像赌徒。” 我问他什么意思,他抿了一口威士忌:“你见过哪个赌场允许你先赢钱再买筹码的?”
这话让我愣了三秒。是啊,“融资成功再付费”这个模式,本质上就是把风险完全转嫁给了服务方。这让我想起去年帮某个项目做FA的朋友,连续三个月熬夜改BP、陪见投资人,最后项目拿到TS时,创始人轻飘飘来了句:“等交割后再结算吧。”——结果呢?交割拖了半年,服务费打了七折。
最讽刺的是,这种模式正在被包装成“创业者友好型创新”。但仔细想想,这哪是创新?分明是资本话语权的又一次升级。投资机构永远在收管理费,律所审计永远预收费用,唯独最前端的服务方要承担全风险。某种程度上,这像极了外卖平台把配送风险转嫁给骑手——用“多劳多得”的假象掩盖系统性风险转移的本质。
有意思的是,这种模式反而催生了新的灰色产业链。我认识某个团队专门帮人包装流水线项目,他们的逻辑很直接:“既然按结果收费,我们就专做能快速融资的‘模板项目’。”于是市场上充斥着精心设计的同质化BP——全是TAM/SAM/SOM分析、全是三年增长曲线预测、全是那套投资人最爱听的“赋能”“闭环”黑话。真正的创新项目?反而因为不够“标准”难以获得服务。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当服务方需要靠融资成功才能赚钱时,他们到底是创业者的战友,还是投资人的掮客?有个做财务顾问的姑娘跟我说,她现在会刻意劝客户降低估值:“估值砍30%融资成功率翻倍,我的服务费才有着落。”你看,本应帮助创业者争取最大利益的角色,却在主动劝降价——这简直比卖拐还能忽悠。
或许我们应该问得更彻底些:为什么创业服务不能像律师行业那样按专业价值收费?我见过最健康的合作,反而是某家设计工作室的“三段式收费”:基础服务费覆盖成本,融资提成体现价值,额外股权共享长期利益。这种结构既认可专业服务的即时价值,又保留了结果激励,最关键的是——它让服务方敢对客户说“不”。
说到底,融资成功再付费就像让医生按治愈率收诊金——听起来美好,实则逼着医生只治感冒不治癌症。当整个生态都在追逐快钱快单,谁还会陪那些真正改变世界的长期主义者熬过寒冬?也许某天我们会发现,最该“先结果后付费”的,反而是那些收着管理费却整天投平庸项目的机构。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第二天,那位创业者发来消息:“又有个FA说要免费服务,条件是融资后收5个点。你说我该信吗?”我回了他一个表情包:赌场永远不会输。)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