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邻桌的对话——一位穿着考究的中年人正眉飞色舞地向同伴介绍他刚购买的”九方智投至尊服务”,”29800元,贵是贵了点,但人家有内部消息啊!”他刻意压低的声音里透着股神秘,像极了90年代股市门口兜售”涨停板秘籍”的黄牛。这个场景突然让我意识到,金融投教行业的游戏规则从未真正改变,只是换上了智能投顾的科技外衣。
一、定价心理学的完美陷阱
29800这个数字很有意思。它巧妙地卡在普通人”肉痛但不至于破产”的阈值上——比起动辄十万起的私募门槛显得”亲民”,又比998元的网课显得”高端”。我翻看过他们的宣传册,发现所有案例都刻意强调”某客户三个月赚回学费”,这种心理暗示堪比赌场里循环播放的老虎机中奖音效。

更耐人寻味的是他们的付款方式设计:不接受信用卡分期,必须一次性支付。这招我在某高端健身会所也见过——当客户为沉没成本焦虑时,反而会产生”必须加倍努力学回本”的自我说服。
二、”信息差炼金术”的当代变体
他们宣称的”机构级投研团队”可能没说谎,但故意混淆了”信息”和”认知”的本质区别。就像给原始人一台智能手机,他看到的依然是块发光的板砖。我认识某券商分析师私下吐槽:”那些所谓独家策略,不过是把Wind数据用不同颜色重新画了K线图。”
最吊诡的是课程效果无法证伪——赚了是老师教得好,亏了是学员”执行力不足”。这种闭环逻辑让我想起老家那个号称包治百病的”神婆”,治好了是仙家显灵,治不好就是你心不诚。
三、中产焦虑的精准收割
在知识付费领域有个潜规则:定价越高,用户忠诚度反而越强。29800元本质上买的是阶层认同感——当你在星巴克打开带着九方logo的平板电脑,周围投来的目光已经值回一半票价。
我跟踪过几个学员的微博,发现他们晒课程笔记的频率远高于晒实操收益。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对部分人而言,参与金融市场的真实需求不是赚钱,而是缓解”被时代落下”的焦虑。就像买健身卡不等于拥有好身材,购买金融知识也不等于获得财富。
尾声:
上周路过那家咖啡馆,又听见熟悉的推销话术。这次我注意到推销者手腕上的绿水鬼在阳光下格外刺眼——不知道是某位”成功学员”的战利品,还是教人赚钱比赚钱本身更赚钱的隐喻。金融市场的永恒定律或许应该是:当卖铲子的人比淘金者还富有时,矿坑里大概率已经挖不出金子。
(后记: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的邮箱突然收到九方智投的推广邮件,定价赫然显示”限时优惠28800元”。你看,连降价都透着股行为艺术的味道。)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