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陆家嘴某家咖啡馆,我无意间听到邻桌两位西装革履的男士对话。他们交替使用着中文和破碎的英文单词:”这个Q2的portfolio需要rebalance”,”客户对fixed income的yield不太satisfied”。我不禁想起去年在纽约见到的场景——那里的理财顾问反而更喜欢用完整的句子,哪怕讨论的是最复杂的衍生品。
这让我产生一个或许不太政治正确的观察:在中国,英语能力正在成为理财经理的一种阶级表演。就像律师会故意在谈话中插入法律条文编号,医生会刻意使用拉丁术语一样,金融从业者正在用中英混杂的对话方式,构建一道专业壁垒。但有趣的是,这种语言混合往往发生在最表层的概念上——真正深入讨论数学模型时,大家反而会回归纯粹的中文表达。
我记得刚入行时的导师说过:”客户买的不是理财方案,而是对未来的安全感。” 当理财经理流利地说出”asset allocation”和”risk exposure”时,他们贩卖的其实是一种国际化精英的身份幻觉。某私募的朋友私下告诉我,他们团队做过测试,使用30%英文词汇的路演PPT,获得的客户信任度评分比纯中文版本高出17%。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连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都在名片上刻意标注”CFA”或”FRM”——哪怕这些证书与当前业务关系不大。
但最讽刺的莫过于,真正需要英语能力的场景反而被忽视了。我见过太多能把”黑天鹅事件”说得字正腔圆的经理,却读不懂美联储会议纪要的微妙措辞变化;能熟练使用”quantitative easing”术语的分析师,面对SEC文件时仍然依赖翻译软件。我们的金融英语似乎停留在词汇表层面,就像一个人背熟了菜谱上的法语名称,却从未尝过真正的鹅肝。

某种程度上,这种语言景观折射出中国财富管理行业的尴尬现状——我们建立了全球第二大的资本市场,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当我们需要借助英语词汇来赋予专业感时,是否暴露了本土金融文化自信的缺失?这让我想起香港中环的那些私人银行家,他们可以用纯粤语把结构化产品讲得通透明白,反而显得比内地同行更有底气。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理财经理英文”这件事的重点。不是追求在对话中插入多少英文词汇,而是培养真正理解全球市场的能力。毕竟当市场真正波动时,客户需要的不是听到漂亮的”hedging strategy”发音,而是有人能用最直白的语言说清楚:我们的钱到底去了哪里,为什么安全,以及最关键的——今晚能不能睡个好觉。
(写完这些突然想到,此刻正在咖啡馆用英文讨论portfolio的两位经理,说不定手机里正开着百度翻译准备下午的客户会议——这种割裂感,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真实的金融叙事。)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