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深夜,我的大学同学老张突然发来一条微信:”兄弟,我报了亚商投顾的课,29800,帮我看看值不值?”附带一个咧嘴笑的表情。我盯着那个数字看了三秒——这相当于他两个月的工资。更吊诡的是,作为在券商干了八年的老油条,我居然从没听说过这家机构。
出于职业习惯(和一点八卦心理),我决定亲自会会这个神秘的”亚商投顾”。第二天,我伪装成个体户老板,拨通了他们官网的400电话。接下来的七天,我像参与了一场精心设计的沉浸式话剧,而票价恰好是29800元。

一、精心设计的”认知颠覆”陷阱
“王先生,您知道为什么普通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以外的钱吗?”电话那头的课程顾问小林用这句话开启了我们的对话。她的声音带着某种传道者的热忱,让我想起去年在澳门见过的赌场荷官——同样精准的话术节奏,同样令人舒适的停顿。
在接下来的”免费诊断”环节,我被要求填写一份长达20页的问卷。有趣的是,问题设置充满心理暗示:”您是否经常错失涨停板?””有没有觉得专家永远比您快一步?”这种引导式提问像在伤口上撒盐,等我完成问卷时,已经不自觉把自己归类为”投资失败者”群体。
更绝的是他们所谓的”战果展示”。当我表示对学费有疑虑时,小林立刻发来三张盈利截图,分别是238%、156%和192%的收益率。”这些都是普通学员的真实案例哦”,她说这话时语气轻快得像在讨论早餐吃什么。但我注意到截图没有时间戳,也没有完整的交易记录——这就像声称中彩票却不展示彩票号码一样可疑。
二、29800元到底买了什么?
交钱后的体验堪称魔幻。我获得了以下”特权”:
1. 一套印着烫金logo的”至尊版”教材(淘宝同款标价68元)
2. 每周两次的”主力资金动向”短信(内容与免费财经APP推送高度雷同)
3. 进入名为”财富自由战舰”的微信群(每天早中晚三次心灵鸡汤轰炸)
最核心的”一对一导师服务”令我哭笑不得。我的”首席策略官”陈老师,朋友圈晒着玛莎拉蒂和劳力士,但当我问及科创板做市商制度的具体影响时,他的回复是:”这个比较复杂,我们先掌握好基础指标”。后来我在证券业协会官网查无此人,倒是搜到某P2P平台前销售总监的匹配信息。
三、那些他们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第三天晚上,我故意在群里提问:”为什么课程里教的MACD金叉战法,最近半年成功率不到40%?”五分钟内,我被移出群聊,随后接到小林的电话:”王先生,投资要看长远,个别技术指标失效很正常…”她的声音依然甜美,但语速比平时快了15%。
更讽刺的是所谓的”校友资源”。群里晒单的”学员”们,点开微信信息清一色是:
• 注册时间不超过半年
• 朋友圈仅三天可见
• 发言永远只有盈利截图
这让我想起去年调查过的微商刷单团伙——同样的剧本,不同的舞台。
四、为什么还有人前赴后继?
在第七天退费时(经过激烈争吵后他们扣除了5800元”服务费”),我忽然理解了这种模式的精妙之处。它贩卖的不是知识,而是焦虑的解药和阶级跃迁的幻觉。就像我那个开奶茶店倒闭的表哥,每年都要花上万块参加各种”创业大师课”——不是在买知识,是在买希望。
证券业的朋友告诉我个冷知识:真正年化收益能稳定超过20%的私募,起投门槛至少100万。那些声称”29800元改变命运”的,本质上和算命先生没区别,只不过把”印堂发黑”换成了”认知缺陷”,把”改风水”包装成”策略升级”。
离开时,我看到机构墙上挂着”2023最具价值投资教育品牌”的奖牌。上网一查,颁发机构是家注册在香港的”亚洲商业评鉴中心”,成立时间比武汉肺炎还晚三个月。这荒诞的现实主义,比任何小说都精彩。
(后记:老张最终没要回学费,但说服他妻子报了更贵的”家庭财富管理课”。用他的话说:”万一这次是真的呢?”你看,韭菜最悲哀的不是被割,是已经爱上了镰刀。)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