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陆家嘴某栋写字楼的星巴克听到两个年轻人的对话。”我买的那个新能源基金又跌了5%,但经理说长期看好”,穿灰色卫衣的男孩搅拌着拿铁,语气像在谈论一场无关痛痒的感冒。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理财基金早已不是金融工具,而成了这代人的社交货币和心理安慰剂。
我们总被灌输”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真理,却没人告诉我们——所有的篮子可能都在同一辆颠簸的马车上。基金公司用漂亮的夏普比率和年化收益数据编织童话,但真正经历过去年医疗板块过山车行情的人都知道,那些曲线平滑的回测图表,比美颜相机更能掩盖真相。
我记得第一次买基金是在2015年牛市尾声,银行理财经理用”专家操盘””分散风险”的话术让我签了字。结果三个月后熔断发生时,才发现所谓”分散持仓”不过是把中石油换成中石化。这种荒诞感就像请了米其林大厨,最后发现他最拿手的是泡方便面。
现在打开任何理财APP,算法都在用千人千面的方式推销基金。科技赋能?我倒觉得更像精准投喂。当你发现推荐页同时出现”稳健债券”和”半导体ETF”时,就该明白这根本不是资产配置,而是赌场给不同风险偏好的赌客发筹码。
有意思的是,基金行业一边用”长期主义”教育投资者,另一边自己却按季度考核排名。这种分裂造就了奇特的现象:基金经理在追求短期排名的压力下进行”长期投资”,就像要求短跑运动员用马拉松的策略比赛。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私下吐槽:”客户说要价值投资,但净值回撤10%就开始夺命连环call。”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基金的本质——它不是魔法钱袋,而是用制度化的方式集合普通人的认知偏差。那些精美的路演PPT里,”阿尔法收益”可能只是运气,”贝塔暴露”才是真相。就像台风天撑伞,你以为自己在对抗风雨,其实只是顺着气流移动。
最近元宇宙基金大热时,我翻过某只热门基金的持仓,发现前十大重仓股里有七只是游戏公司。这让人想起2015年全通教育被纳入”互联网+”基金的笑话——当概念包装胜过实质研究,基金和盲盒的区别就只剩费率不同了。
当然我不是全盘否定基金价值。对于缺乏时间和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它确实是参与资本市场最不坏的选择。但有必要打破三个幻觉:1) 基金不是稳赚不赔的魔法 2) 历史业绩和未来收益的相关性可能比星座运势还弱 3) 大多数人的”定投”本质是定期情绪消费
下次当你看到”金牛奖””晨星五星”这些标签时,不妨多想想:我们是在购买资产管理服务,还是在为焦虑情绪买单?或许真正的理财基金,应该先投资自己的认知账户——毕竟能穿越牛熊的,从来都不是某个产品代码,而是理解金融游戏本质的清醒大脑。
(写完这些突然想起,我那只持有三年的消费基金还亏着15%,但基金经理今年拿了行业大奖。看,这就是魔幻现实的注脚。)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