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这碗饭,真不是谁都能端稳的
上周和老王喝酒,他又在吐槽第三轮融资卡壳的事。这个在创投圈混了十来年的老江湖,居然也会在酒过三巡后露出疲态:”现在这帮投资人,比丈母娘挑女婿还难伺候。”这话让我想起五年前第一次写BP时,天真地以为只要项目够好就能轻松拿钱——后来被现实打脸打得生疼。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90%的融资指南都是正确的废话。就像告诉你”要和投资人建立信任关系”,却没人说清怎么在五分钟内让一个每天看两百份BP的人对你产生兴趣。我见过最戏剧性的场面,是某个做区块链的小伙子在电梯里用三句话让投资人取消了下一场会议——关键根本不是他的项目多惊艳,而是他准确踩中了对方刚离婚的情绪痛点。这当然不值得提倡,但说明了个残酷现实:融资有时候更像场心理博弈而非商业展示。
很多人没想明白的是,融资本质上是在出售”不确定性”。去年帮朋友看BP,发现个有趣现象:越是技术出身的创始人,越爱堆砌数据图表证明确定性;反而那些跨界玩家,更擅长把不确定性包装成想象空间。有个做预制菜的95后,直接在BP第二页写”本项目的核心风险在于创始人太年轻”,结果反而激起投资人的好奇——这招反套路,比列满20页市场分析管用得多。
现在最要命的是,很多创业者患上了”融资肥大症”。我认识个做SaaS的团队,天使轮拿了太多钱,结果开始用投资人思维做产品:盲目扩张SKU、追求虚胖的GMV,最后死在B轮前。有时候真觉得,某些项目拿不到钱反而是种保护。就像健身教练常说的:肌肉增长发生在撕裂后的修复期,现金流紧张期的创新爆发力,往往是温水煮青蛙的团队想象不到的。

最近看项目时发现个新趋势:精明的投资人开始偏爱”带伤奔跑”的团队。上个月见过个创始人,坦诚展示了过去三次失败的 pivot 经历,反而拿到了TS。投资人私下说:”现在最怕遇到完美无缺的BP,要么是造假,要么是没经过真实市场的毒打。”这种转变挺有意思,就像婚恋市场突然开始流行”离异人士”,大家终于意识到经历过失败的人可能更懂经营。
其实最让我担忧的是融资过程的”表演化倾向”。有些创始人每周都要飞三个城市见投资人,PPT做得比产品还精致,路演时活像脱口秀演员——这行业是不是本末倒置了?好项目需要的是深耕,而不是整天在投资人面前跳踢踏舞。有时候真想建议投资人们:少看几场表演,多去项目现场闻闻汗味,比什么尽调都管用。
说到底,融资成功从来不是终点。见过太多团队拿到钱后反而不会走路了,就像突然被松绑的木乃伊。真正残酷的真相可能是:融资能力与创业能力本质上是两种基因,能同时具备的人凤毛麟角。所以下次准备BP前,或许该先问问自己:我要的究竟是输血续命,还是找个陪跑的抗压伙伴?
(写完这些突然意识到,或许最好的融资建议是:先找个真正创过业的人喝顿大酒,再回去改第七版BP。毕竟商业计划书里装得下所有数据,却装不下创业路上的汗水和妥协。)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