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性贸易:国企的灰色华尔兹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在国企干了二十年的老财务突然拍着桌子说:”知道现在最魔幻的是什么吗?一堆人穿着西装在会议室里跳脱衣舞——融资性贸易玩到最后,底裤都快保不住了。”他红着眼睛比划,”去年我们子公司搞的那单,表面上走的是大宗商品贸易,实际就是给民企做资金通道,结果对方老板现在人在加拿大,留给我们一仓库质押了三遍的电解铜。”
这种荒诞感我太熟悉了。五年前参与某省属国企审计时,就见过更精妙的操作:一家做钢材贸易的子公司,通过关联的保理公司设计出”闭环贸易链”,把同一批货物在七家关联企业间转了十二道,硬生生把三千万的授信额度滚成两个亿的流水。最讽刺的是,当年这家企业还因为”贸易创新”拿了集团表彰。
你说他们不知道风险?会议室里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当你看着同行靠着这种”贸易”把营收规模吹气球般做大,领导带着百亿营收的政绩升迁,那种诱惑就像赌场里不断推高的筹码堆。某位处长私下跟我说过实在话:”合规经营年年挨批,冒险违规可能明天暴雷——但更多人选择赌明天不会响。”
现在监管重拳下来,倒让我想起生物学上的”趋同进化”——当银行信贷闸门对传统行业关闭,当国企考核仍迷恋规模崇拜,这种畸形的融资模式就像沙漠里的仙人掌,虽然浑身是刺,却是少数能存活的形态。某央企的朋友苦笑说,他们现在光清理存量贸易合同就要组建200人的专班,”每个合同拆开看都合规,串联起来就是击鼓传花的庞氏骗局。”

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去年某地的”铝锭失踪事件”。仓库里堆放的数万吨铝锭,表层是真货,底下全是镀铝的砖头——这种中世纪骗局能在卫星监控时代重演,恰恰说明整个链条里所有人都在默契地假装看不见。就像那个著名的”房间里的大象”,从业务员到风控总监管,每个人都绕着走,直到房子被撑塌。
或许该换个角度想:当实体经济融资渠道始终卡着脖子,这种扭曲的贸易融资本质上是制度套利。就像当年温州人发明”联保互保”模式,不是因为他们热爱风险,而是正规金融供给严重不足。现在某些国企反过来成为资金掮客,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金融创新”?虽然这种创新带着饮鸩止渴的悲壮感。
最近注意到个微妙变化:多地国资委开始考核”贸易业务质量系数”,试图用”有质量的规模”替代野蛮生长。这个转变很像减肥的人开始关注体脂率而非体重——虽然晚了点,但总算摸对方向。毕竟当潮水退去时,穿着底裤游泳的人才能活着上岸。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