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价破2000,股市却还在3000点打转:我们到底在投资什么?》
昨天路过金店,橱窗里那个标价牌的数字让我愣了一下——每克突破600元。我记得三年前陪朋友买婚戒时,还抱怨过480元/克实在太夸张。转身打开手机,上证指数在3050点附近晃悠,这个数字和五年前几乎没什么差别。
这组对比突然让我想起去年在茶室听到的对话。两位中年男人激烈争论着该买房还是买黄金,穿polo衫的那位拍着桌子说:”股市根本就是个吞金兽!”当时觉得这话偏激,现在看着数据,倒品出几分道理。
黄金的这波行情确实耐人寻味。表面上大家都在说避险情绪、美联储降息预期,但往深里想,或许是我们对传统投资标的产生了集体性信任危机。我认识的一位私募基金经理上个月悄悄把30%的个人资产换成了金条,他苦笑着说:”现在给客户推权益类产品时,总觉得自己在推销一件明知会漏雨的雨衣。”
股市的表现更是个黑色幽默。注册制改革时我们都期待能迎来慢牛,结果发现市场还是那个熟悉的味道——IPO抽血效应丝毫未减,某新能源龙头上市首日市值就超过整个细分行业年产值,这种估值游戏总让我想起游乐厅里的抓娃娃机,看着诱人,实则概率早就被商家拿捏得死死的。

有个现象特别值得玩味:现在年轻人讨论黄金时不再说”保值”,而是直接用”搞钱”这个词。小红书上有大学生晒出用压岁钱攒的5克金豆,评论区都在算收益率比余额宝高多少。这种代际认知转变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我们对财富增值的焦虑已经渗透到了毛细血管。
我反而觉得,金价和股市的背离或许是个健康信号。说明市场终于不再是被同一套叙事逻辑绑架的 monoculture(单极文化),有人相信实体黄金的永恒价值,也有人愿意在波动中寻找成长股的机会。就像去年我在敦煌看到的景象——月牙泉不会因为周边多了游客就改变自己的水位线,但也不妨碍沙丘上开出新的越野车道。
最近和做量化交易的朋友聊天,他提出个有趣观点:或许我们该用”资产性格”来代替”资产配置”这个概念。黄金是沉稳的守成派,A股像躁动的青春期少年,美股则是精致利己的精英主义者。认识它们的性格底色,比机械跟踪K线更重要。
说到底,无论是闪亮的黄金还是跳动的股指,终究都是人类集体心理的投射仪。当我们不再把投资简化为数字游戏,而是看作认知自我的镜面练习,或许反而能在这片迷雾中找到更清晰的路径。
(写完看了眼金价——又涨了2美元,得,今晚小区金店怕是又要排长队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