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变成一场大型真人秀
说实话,每次打开银行APP看到那个金光闪闪的”理财产品”专区,我都有种走进超市特价区的错觉——所有人都在抢购,但没人真的清楚自己买的是什么。上周和做私募的老王喝酒,他眯着眼睛说:”现在90%的理财产品,本质是给焦虑中产设计的心理按摩仪。”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帮表姐整理亏损清单的经历。她买了某行明星理财经理推荐的”稳健型”产品,说明书厚得能当枕头,关键条款却藏在第38页的小字里——”非保本浮动收益”被包装成”历史年化4.5%”,等赎回时才发现本金亏了8%。最讽刺的是,亏损后理财经理的第一句话是:”您当时风险测评填的是进取型呢。”
我们似乎陷入某种集体幻觉:用收益率数字编织安全毯,却故意忽略所有产品名称里那个最重要的括号(净值型)。就像追综艺节目一样,我们更关心明星基金经理的颜值和段子,而不是他们到底把我们的钱投向了哪个城的哪条高速公路——虽然说明书里确实写着,但谁真会去查那条路每天有多少车流量?
有个反直觉的现象:越是把”资产配置”挂在嘴边的人,越容易掉进产品陷阱。我认识的一位财经大V,去年同时持有6只主题基金,结果发现其中3只的重仓股高度重合。这就像在超市买了不同包装的同一款饼干,还自以为凑成了营养均衡的套餐。

现在的理财产品页面设计得越来越像短视频平台——跳动的红色收益数字、秒杀倒计时、弹幕式的购买提醒:”又有328人跟投了此产品”。某种程度上,我们不是在理财,而是在参与一场大型行为艺术:用真金白银为金融机构的KPI投票,顺便收获些”我也在认真理财”的心理安慰。
或许该回归最朴素的逻辑:如果某个产品需要三页PPT才能说清资金流向,它大概率不是为你我这种普通人设计的。就像老王醉醺醺说的:”真正的好资产,从来不需要裹着糖纸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