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租赁这行当,说到底玩的就是信任游戏
上周和一位做实业的老友喝酒,几杯下肚后他突然问我:“你说,像捷众普惠这种融资租赁公司,到底靠什么活?”我晃着酒杯里的威士忌,冰块撞击杯壁的声音格外清脆。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三年前在东莞厂房里见过的那个玩具厂老板——他当时刚通过捷众普惠租了十台注塑机,眼神里既有破釜沉舟的决绝,又藏着几分对资金链的恐惧。
融资租赁这个行业啊,表面上玩的是设备、是资金流,但骨子里贩卖的其实是“信任”这种奢侈品。捷众普惠这类公司最妙的地方在于,他们既不像银行那样端着架子要抵押要报表,又不像民间借贷那样赤裸裸地吃人血馒头。他们卡在中间那个微妙的缝隙里,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肾上腺素注射器”。
但有意思的是,这个行业的悖论在于:越是需要融资租赁的企业,往往越是在传统金融体系里碰过壁的。就像我认识的那个东莞老板,他的工厂订单不稳定,现金流像过山车,银行看他就像看瘟神。但捷众普惠的业务员居然带着合同上门了——当然,利率比银行高了不是一星半点。这让我不禁怀疑,所谓的“普惠”到底惠了谁?是救了企业一命,还是把绞索做得更精致了些?
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捷众普惠的风控部门最喜欢考察的不是财务报表,而是看企业主的手机通讯录。他们的资深风控曾私下跟我说:“一个老板如果连供应商、客户、员工的电话都存得清清楚楚,至少说明他在认真经营。”这种土法炼钢式的风控,某种程度上比那些捧着模型装逼的银行家更懂中国市场。

不过最魔幻的现实在于,这个行业正在被两股力量撕扯。一边是物联网技术让所有租赁设备都变得可监控——捷众普惠现在能实时看到某台机床在贵州山里运转了多久,油耗多少,甚至操作工有没有违规操作。另一边却是很多企业主开始玩“设备大逃亡”的把戏,把GPS拆了给机器喷新漆,连夜运到邻省的黑作坊。这种猫鼠游戏,简直比警匪片还精彩。
说到底,融资租赁公司就像是在刀尖上跳华尔兹。太松了容易坏账缠身,太紧了又会把真正需要帮助的企业掐死。捷众普惠们最核心的竞争力,或许根本不是他们的资金成本或者风控模型,而是那种在灰色地带精准拿捏分寸的直觉——这种直觉,AI再学十年也未必摸得着门道。
老友最后嘟囔着说要去试试融资租赁,我给他续了杯酒:“记住,租来的设备用着是爽,但还不上款的时候,他们收机器的速度比救护车还快。”酒杯相碰的瞬间,我突然觉得,中国经济最真实的脉搏,或许就藏在这些充满算计又互相依存的游戏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