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和一位老友喝咖啡,他愁眉苦脸地划着手机银行界面问我:“这定投扣了我三年,收益率还不如余额宝,到底该怎么停掉?” 我看着他屏幕上那个熟悉的基金logo,突然意识到——我们这代人似乎陷入了一种奇怪的集体无意识:把“定期投资”神圣化,却忘了问自己是否需要“不定期撤退”。
一、 取消的不是操作,而是心理惯性
说实话,取消定投在技术上毫无难度——无论是APP上的三次点击,还是打个客服电话,都比解除手机套餐简单得多。但真正让人犹豫的,是那种“中断长期计划”的负罪感。就像健身打卡断了100天连签,明明肌肉早已酸痛到需要休息,却还要被那个数字绑架。
我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互联网大厂的朋友,工资到账10分钟必被扣走30%定投,哪怕当时正急着凑首付。问他为什么不停几个月,他愣了半天说:“习惯了,怕一停就再也攒不下钱。”你看,这哪是理财工具,分明是新时代的赎罪券。
二、 那些没人告诉你的撤退时机
教科书永远教你“止盈不止损”,但2022年那波跌穿估值线的行情里,继续定投医药板块的人,现在账户还是绿的。有时候我在想,定投的“反人性”设计或许本身就是个悖论——当市场明显陷入非理性下跌时,坚持定投和定期给漏水的桶灌水有什么区别?
特别想分享个反常识观察:去年我统计过身边坚持定投5年以上的人群,收益率最高的反而是那些“不守纪律”的——有位设计师只在沪深300市盈率低于12时扣款,高于18就暂停,三年操作次数不到常规定投的一半,收益却高出40%。这或许说明:机械化的坚持,不如有策略的摇摆。
三、 撤退路径上的隐藏陷阱
如果你决定要撤,小心这三个暗坑:
1. 部分平台设置的“智能终止”其实是分期撤退,看似当天操作成功,实则未来三个月还在悄悄扣款——我称之为“定投的幽灵扣款”现象;
2. 赎回时机的黑色幽默:很多人好不容易下定决心,偏偏选在市场单日大跌3%后赎回,完美实现“高买低卖”;
3. 最致命的是心理反弹:停掉定投后突然手握大笔现金,80%的人会在三个月内冲动消费或盲目追高,反而输给当初机械定投的自己。
四、 或许我们该重新定义“取消”
最近和某私募基金经理聊到这事,他有个尖锐观点:定投本质上是对抗人性弱点的工具,当一个人需要取消定投时,反而证明他不再需要这个“拐杖”了——要么已培养出更好的投资纪律,要么彻底认清自己不适合主动理财。
所以下次想取消定投时,或许该多问自己一句:这是撤退,还是战略转移?就像我那位凑首付的朋友,最终把定投金额砍半转到货币基金,半年后发来消息:“原来攒钱最好的方式,是看得见目标地攒。”
(写完看了眼自己暂停了8个月的定投计划,突然笑出声——最懂止损之道的人,往往最舍不得给自己止损。)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