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我在陆家嘴某栋摩天楼的顶层咖啡馆,目睹了一位私募经理对着手机咆哮:”别跟我谈价值投资!现在谁还信这个?”他挂断电话后,却转身对客户大谈巴菲特哲学。这种精神分裂式的表演,恰似中国基金业的缩影——我们既渴望复刻西方的资本神话,又不得不屈服于这片土地特有的投机狂欢。
基金销售大厅永远人声鼎沸,大爷大妈盯着电子屏的眼神,比年轻人看短视频还要炽热。我邻居张阿姨去年把养老金全部投入某明星新能源基金,至今净值腰斩却依然每天准时去银行”上班”——她说这叫”长期持有”,虽然我分明看见她手机里设置了每跌5%就自动提醒的止损线。这种集体性的认知失调,或许才是中国式投资的真正底色。
有趣的是,当我们拆解那些年化收益超20%的神话基金,会发现个诡谲的悖论:业绩最好的时段往往集中在某个暴涨的季度,其余时间都在装死。这让我想起老家过年时的手工爆竹,引线嘶嘶燃烧时最令人亢奋,至于最后能否炸响绚烂烟花,反倒没人在意。基金经理们深谙此道,他们不再追求穿越牛熊的稳健,而是沉迷于制造短期爆款的刺激感。
监管层最近搞的投教基地像个大型金融迪士尼,VR体验区里,小朋友们戴着眼镜模拟炒股游戏。某个瞬间我忽然恍惚——当投资变成娱乐项目,当风险认知被糖衣包裹,我们究竟是在培养理性投资者,还是在为未来收割准备更茂盛的韭菜?某位离职的明星基金经理酒后真言:”现在卖基金和卖保健品是一个逻辑,先制造焦虑再贩卖希望。”

科创板开板那天,我认识的所有基金经理都在朋友圈转发国旗图案的庆祝海报,私下却疯狂吐槽估值泡沫。这种表里不一的荒诞剧,在资管行业日日上演。或许我们真正需要的不是更多产品创新,而是一场关于财富的哲学重构——当”实现财务自由”成为新时代的成功学鸡汤,当理财博主比哲学家更受追捧,金钱早已异化成精神鸦片。
站在外滩看浦东的基金大厦群,玻璃幕墙反射着资本的金色光芒。某个瞬间我觉得这些建筑像极了一个个巨大的捕蝇草,用精美的数据报表做诱饵,用财富自由的梦想分泌消化液。而真正可怕的不是被吞噬,是苍蝇们明明看见同伴消失,仍前赴后继地扑向那片危险的艳丽。
(写完最后一段时窗外突然下雨,雨滴在窗玻璃上扭曲了陆家嘴的天际线。或许我们都该偶尔淋淋雨,好清醒地看着资本幻象如何被冲刷出原本的形状。)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