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上周在陆家嘴的星巴克,我撞见了张阿姨——我家小区门口那个总爱穿碎花裙的退休会计。她正对着手机屏幕皱眉,手指在计算器上敲得飞快。”小陈啊,你说这欧元还能跌多久?我1.12进的,现在…”她突然压低声音,”要不要割肉?”
这个场景让我恍惚。五年前,张阿姨还在为孙子换美元交学费的手续费心疼不已。如今她茶余饭后聊的不是广场舞,而是美联储加息预期。中国银行的外汇宝业务,正在把国际汇市变成中国大妈的又一个”菜市场”。
(二)

外汇宝这个1998年就诞生的老产品,最近三年突然焕发第二春。中行年报显示,个人外汇交易量在2021年暴涨237%——这个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张阿姨在深夜盯着手机上的K线图。但有趣的是,这些”民间外汇操盘手”的操作逻辑,常常让专业交易员哭笑不得。
我认识的一位外汇交易员老李说,他最近发现个规律:每逢国内黄金周前,离岸人民币必定迎来一波抛售。”后来才明白,是大妈们要换外汇出国旅游。”他苦笑着摇头,”现在做人民币汇率预测,得先把退休大妈行为学列入必修课。”
(三)
这种”草根金融”现象背后,藏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理论上,外汇交易需要宏观经济、货币政策、地缘政治等专业知识。但现实中,很多阿姨叔叔们靠着”美元跌了就买,涨了就卖”的菜市场哲学,居然也能赚到钱。某中行支行经理告诉我,他们有个客户用”买菜钱法则”(每次只投5000元,赚个菜钱就撤)三年下来收益率跑赢了90%的基金。
这不禁让人怀疑:或许金融市场从来就不需要那么多复杂的模型?就像我那位在菜场砍价二十年从未失手的丈母娘说的:”汇率和白菜价一样,买的人多了自然要涨。”
(四)
但硬币总有另一面。去年日元暴跌时,某三线城市的中行网点一天接到17通大妈们的投诉电话——她们坚信”银行吃了点差”。更戏剧性的是,有位阿姨因为误操作把”卖出”点成”买入”,硬是把交易流水打印出来贴在银行大厅,说要”让全国人民评评理”。
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案例,暴露出国民金融教育的巨大缺口。中行在推广外汇宝时,是否该配套”防大妈暴走指南”?比如在交易界面用加大加粗字体注明:”汇率波动可能让您既赔了汇率又折了利息,就像同时打翻酱油瓶和醋瓶。”
(五)
站在更宏观的视角看,外汇宝的走红其实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意外注脚。当普通中国主妇开始操心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当退休教师能脱口说出”欧元区PMI数据”,这种自下而上的金融启蒙,或许比任何政策宣讲都更有穿透力。
下次再遇见张阿姨,我打算问问她怎么看日本央行YCC政策调整。不过得挑个她没盯盘的时候——上次问这个问题时,她正忙着平仓欧元,头也不抬地回我:”管他什么CC,能赚钱的就是好C。”
(后记)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最近总抱怨:”现在早高峰生意差喽,都猫在家里炒外汇。”你看,这外汇宝折腾的,连葱花饼的江湖地位都动摇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