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我的手机屏幕在曼谷廉价旅馆里闪着幽光。K线图像心电图一样剧烈波动,而我的肾上腺素正随着欧元/美元的每一次跳动飙升。这是我第三次尝试用200美元本金挑战外汇市场——前两次的爆仓记录还躺在Skype某个加密聊天群里,被那群自称”金融忍者”的家伙们当作反面教材。
(一)
“杠杆是穷人的捷径”,这话是新加坡的Marcus告诉我的。我们在一个Telegram外汇群认识,他总爱晒自己用500倍杠杆半小时翻20倍的截图。直到去年圣诞节,他的账号突然灰了——后来才知道他抵押了祖屋玩英镑闪崩,现在在乌节路卖椰浆饭还债。
网上外汇交易平台总爱把界面设计得像拉斯维加斯的老虎机。那些闪烁的买入卖出按钮,那些实时跳动的盈利计算器,都在刺激着多巴胺的分泌。我认识的大多数人(包括我自己)最初都以为自己在做金融投资,后来才明白不过是在参与一场全球性的数字赌博。

(二)
有个反常识的现象:越是声称”零佣金”的平台,越可能用点差和滑点榨干你。去年我在某知名平台做美日货币对,明明设置了止损,系统却在重大新闻发布时”恰好”卡单,等恢复时账户已经穿了仓。客服的回复堪称当代黑色幽默:”市场异常波动不属于技术故障范畴”。
这行当最吊诡的地方在于,真正稳赚不赔的只有两类人:开平台的,和卖课程教你怎么交易的。后者在油管上永远西装革履,背景不是保时捷方向盘就是迪拜塔景观房,他们的盈利秘诀永远在”下一节付费课程”里。
(三)
但话说回来,我确实见过民间高手。清迈咖啡馆里遇到的德国老头Thomas,用自制的神经网络模型交易瑞郎,七年年均收益12%——这个数字在外汇圈平淡得可笑,直到他给我看那条45度角稳定上升的净值曲线。他的秘诀?”把交易软件藏在虚拟机里,每次想手动干预就强制关机”。
现在我的交易清单第一条是:永远不要在亚洲时段做英镑,不要在喝了两杯Singha啤酒后调整仓位,更不要相信任何声称能预测非农数据的人。网上外汇最迷人的地方,或许就是它永远在提醒人类:在混沌系统面前,我们那点可怜的理性多么不堪一击。
[后记]
上周我又入金了500美元。这次严格按照1%风险控制,然后…你们猜现在账户余额是多少?算了,我得去Marcus的椰浆饭摊位上工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