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成为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
上个月,我那位在科技公司做HR的朋友小陈,深夜发来一封邮件,附件是厚达八十页的“人力资本评估报告”。她只写了一句话:“你看,我们终于变成了财务报表第37页的待摊销数字。”报告里,每个员工的技能、潜力、离职风险都被量化成小数点后两位的百分比,像超市里贴着价签的罐头。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工厂里的劳模表彰会。老师傅们胸戴大红花,厂长挨个握手时说“厂子不会亏待兄弟”——那种粗糙却滚烫的认同感,如今被精准的ROI计算取代。当我们在Excel表格里用VLOOKUP函数匹配人才价值时,是否也把人性折叠进了单元格的灰色边框里?
某咨询机构鼓吹要把招聘预算看作CAPEX而非OPEX,理由是“优秀员工能创造十年持续收益”。这种论调总让我脊背发凉,仿佛在农贸市场讨论哪头牛更耐役。我曾亲见一位CEO指着人力成本曲线对投资人夸口:“今年人效提升1.7%,相当于省出三台玛莎拉蒂。”——当时真该有人问他,要不要直接把员工挂上二手车网站明码标价?
更荒诞的是“人才库存周转率”这个概念。某些互联网大厂像对待临期酸奶般处理35岁以上的程序员,却忘了人类不是硅基芯片,被写入的每段代码都掺着失眠的夜、放弃的约会、逐渐退化的腰椎。当某个凌晨的写字楼里,年轻人用健康换股权时,HR系统里跳动的数字可曾记录瞳孔里的血丝?

但最吊诡的悖论在于:我们越是把人力当资产精细化管理,越容易失去真正的价值。就像把玫瑰栽进试管测量每日生长毫米,反而忘了闻香。某次行业论坛上,一位白发董事长私下吐槽:“现在给总监们做人才画像,精准得能算出他出轨概率,却算不出谁会为企业拼死守到最后一道防线。”
或许该重读国富论里被忽略的段落——亚当·斯密在论述分工前,先花了二十页谈论人类同理心与协作本能。当AI已经开始计算“情感投入产出比”时,我们反倒该把报表翻过来,在空白处重新描画那些无法量化的东西:暴雨夜替实习生修电脑的老工程师眼里的光,团队溃散时那个默默补位的沉默者掌心的温度。
前两天路过父亲当年的工厂旧址,现在改成了共享办公空间。看见玻璃墙上贴着“人力资本最优化配置研讨会”的横幅,突然想起那个戴大红花的劳模说过的话:“机器吃了电会转,人吃了真心才会拼命。”
数字化没有错,错的是我们把秤杆插进灵魂里称重。当某天算法终于能模拟所有人类情感时,或许我们会发现——最宝贵的投资,恰恰是允许某些价值永远游离在资产负债表之外。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