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四万亿不再是数字
前阵子回老家,和县城开餐馆的表叔喝酒。几杯下肚,他忽然拍着桌子说:“知道吗?我这破店能撑过疫情,靠的不是手艺,是门口那条新修的路——听说就是当年四万亿留下的遗产。”他眯着眼,像在讲述一个遥远的神话。
我突然意识到,那场2008年的经济豪赌,在普通人嘴里早已不是经济学课本里的冰冷数字,而是化作了具体的、带着烟火气的存在。
四万亿计划最讽刺的地方在于,我们至今仍在争论它的对错,却早已活在了它的结果里。经济学家们总爱用“挤出效应”、“产能过剩”这类术语互相攻击,但很少人愿意蹲下来看看路面的裂缝——那些被超载货车压坏的新修公路,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民意投票?
我有个做建材的朋友老陈,那几年突然暴富又迅速破产。他苦笑着跟我说:“那感觉就像坐过山车,明明知道轨道是临时搭的,但没人舍得提前下车。”这种集体性的狂热,与其说是政策驱动,不如说是人性在宏观叙事下的必然狂欢。我们都成了赌桌边的看客,明知道庄家迟早收网,却忍不住把筹码推向前线。

某种程度上,四万亿像一剂强心针,扎得太猛反而让机体忘了如何自然呼吸。去年在某新能源产业园调研,看着空置率超60%的标准化厂房,当地领导还在热情介绍“超前规划”。这种路径依赖比债务问题更可怕——它让很多人患上了一种幻觉,总觉得还会有下一场盛宴。
但话说回来,若没有当初那剂猛药,现在会不会是另一番景象?我记得2009年春运时,在火车站遇到被裁员的中年工友蜷在角落啃冷馒头。当理论家们在书斋里争论通胀风险时,那些马上要断炊的家庭需要的只是一碗热饭。这种伦理困境,恐怕是任何经济模型都难以计算的变量。
最让我担忧的不是过去花了多少钱,而是我们是否真的学会了更聪明的投资方式。最近某地又提出要搞“万亿级产业集群”,论证报告里依然充斥着“打造”、“培育”、“引领”这类宏大动词。与其追逐下一个天文数字,不如先教会官员们读懂企业的财务报表——真的,我见过太多把资产负债表当成减肥计划表的干部。
站在2023年回望,四万亿早已渗透进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它既是高架桥上延伸的钢筋水泥,也是某些县城空荡的政务大厅;既是西部山村终于连上的电网,也是某些领域再也刹不住车的扩张惯性。这种复杂性,或许正是当代中国经济最真实的肖像。
表叔最后醉醺醺地问我:“你说下次再有这种大事,咱们小老百姓能提前做点啥?”我盯着杯中晃动的酒液,突然答不上来。经济周期的浪潮里,大多数人注定只能做随波逐流的浮木,但至少该学会在风浪暂歇时,看清自己在海图上的位置。
(完)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