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在香港中环的一家老字号茶餐厅,我偶然听到邻桌两位投行人士的对话。”华润系的项目最难啃,”其中一位搅动着奶茶里的冰块,”他们做事总有种微妙的矛盾感——既像国企又不像国企。”这句话让我差点被口中的菠萝包噎住——因为这精准地道出了我对华润创业这家特殊企业的长期观察。
一、红色基因的现代性困境
华润创业现任董事长身上折射的,恰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最迷人的悖论。这家根正苗红的央企子公司,其办公楼里可能还挂着”为人民服务”的标语,会议室里却在用英文讨论跨境并购的对赌协议。我认识的一位前华润中层曾苦笑着告诉我:”我们开战略会时,左边坐着穿中山装的党建干部,右边是梳油头的投行精英,两拨人用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讨论同一个KPI。”
这种精神分裂般的双重人格,在消费品领域表现得尤为荒诞。当华润雪花啤酒在乡镇市场用三轮车铺货时,他们的进口葡萄酒事业部正忙着在巴黎酒庄学习波尔多混酿工艺。去年参加糖酒会时,我看到华润怡宝的展台:左侧堆着2元一瓶的纯净水,右侧陈列着玻璃瓶装的”高端饮用天然矿泉水”,定价28元——这哪是产品矩阵,简直是当代中国消费分层的微缩景观。

二、平衡木上的创新实验
比起纯粹的市场化企业,华润创业的领导者更像是在戴着镣铐跳舞。三年前接触过的一个案例很能说明问题:当时他们想收购某新锐茶饮品牌,尽调团队在估值模型里硬是加上了”党建融合度”的评分项。最终交易流产的原因也很”华润”——不是价格没谈拢,而是创始人拒绝在董事会里增设党委书记席位。
但吊诡的是,这种约束反而催生出独特的创新模式。华润万家在深圳试点的”社区商业体”,就是把菜市场、党群服务中心和跨境电商体验店硬塞进同一个空间。初次见到这个”四不像”项目时,我心想这注定要凉。结果去年重访时,发现大爷大妈们买完菜顺便在跨境专区给孙子代购奶粉,社区党员志愿者帮着中老年顾客操作手机下单——这种魔幻现实主义般的场景,居然跑通了商业闭环。
三、接班人的隐形擂台
现任掌舵者最值得玩味的管理遗产,或许是为这个82年老字号植入的”叛逆基因”。去年秋天在北大光华的一场闭门分享会上,我注意到他提到”国企改革”时用了”组织焕新”这个耐人寻味的说法。后来通过业内朋友得知,华润创业内部有个不成文的”30%规则”:任何新业务板块必须保留三成市场化招聘名额,包括允许猎头从互联网大厂挖人。
这种小心翼翼的”体制外输血”,正在制造有趣的化学反应。有次在杭州偶遇华润投资的一家生物科技公司CEO,这个穿着破洞牛仔裤的90后告诉我,他办公室挂着”不忘初心”的书法作品——是华润党委送的,但落款日期特意选在了公司B轮融资当天。这种刻意的符号化操作,比任何商业教科书都更生动地诠释着中国式商业智慧。
四、大象如何继续跳舞?
站在香港华润大厦顶楼俯瞰维港时,我突然理解了这个企业的生存哲学:既要当改革开放的橱窗,又要做社会主义制度的广告牌。他们的董事长本质上是在经营一家”政治正确”的创业公司——用风险投资的逻辑配置国有资本,用党建语言包装商业决策。
下次再听到有人用”央企”二字简单定义华润创业时,或许可以反问:你能想象中石化开奶茶店吗?见过国家电网做冷链物流吗?华润系最了不起的成就,就是把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字号,变成了市场经济中的变形金刚。这其中的分寸拿捏,远比任何商学院案例都更值得玩味。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特意买了罐雪花啤酒。蓝白相间的罐身上,”中国制造”四个字下面,印着德文酿造技术认证标志——这大概就是华润创业最好的视觉注解。)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