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一个行业闭门会上第一次听说中建要搞基金的消息。当时一位喝多了的投资经理搂着我的肩膀说:“兄弟,看见没?连盖房子的都来抢咱们饭碗了。”他嘴里喷着威士忌的气味,眼神里带着七分嘲讽三分不安。
我当时觉得这不过是又一个国企追逐风口的闹剧。直到上个月,当我亲眼看到中建基金在陆家嘴租下整层办公楼,玻璃幕墙上倒映着黄浦江的波光时,突然意识到这件事可能比想象中要深刻得多。
一、水泥钢筋的金融野心
中建做基金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本质上是在用自己的短板攻击别人的长板。传统认知里,建筑巨头应该老老实实盖楼修路,突然跨界到需要高度专业化的金融领域,怎么看都像是一场豪赌。
但换个角度想,也许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中建最大的优势从来不是金融人才,而是它背后那张无所不包的资源网络。当别的基金还在酒桌上陪客户喝酒拉关系时,中建的项目经理可能正在某位地方领导的办公室里喝茶——这种渠道优势,是任何民营基金都无法比拟的。
我认识的一位私募朋友说得更直白:“他们根本不需要懂什么资产定价模型,只要能把地方政府的基础建设基金揽到手,光管理费就能吃到撑。”这话虽然难听,却道破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在中国做投资,有时候资源比能力更重要。

二、当“国家队”下场踢球
最让我担忧的不是中建做基金本身,而是它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如果连中建这样的实体企业都开始金融化,那还有谁愿意老老实实做实业?这让我想起2015年那波上市公司扎堆搞私募的浪潮,结果如何大家都看到了。
但话说回来,中建的尝试或许代表着另一种可能。与那些纯粹玩资本游戏的上市公司不同,中建确实拥有庞大的产业链资源。他们的基金如果能真正赋能建筑产业链上的创新企业,而不是简单地进行财务投资,倒可能走出一条产融结合的新路。
问题在于,国企的体制机制真的能适应投资行业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吗?我见过太多国企背景的基金,最终都变成了“宁可错过不能错投”的保守主义者。投资决策要过五关斩六将,等层层审批通过,创业公司的估值早就翻了好几倍。
三、藏在基金背后的时代信号
中建做基金最值得玩味的是时机选择。就在房地产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时,这家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突然把目光转向金融领域,这难道仅仅是巧合?
某种程度上,这更像是一种被迫的转型。当传统主业增长见顶,通过基金布局新兴产业成了不得已的选择。但危险在于,如果只是把基金当作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而不是战略转型的抓手,最终很可能落得两头空。
有个细节很能说明问题:中建基金最近在疯狂挖角头部基金的人才,开出的价码让很多同行咋舌。这种简单粗暴的“买大脑”行为,暴露出国企在转型时的典型焦虑——既想快速进入新赛道,又不愿意改变原有的思维模式。
结尾的杂感
写完这些文字的时候,窗外正下着雨。我忽然想起二十年前刚入行时,带我的老前辈说过的话:“金融这个东西,最怕的就是外行领导内行,更怕的是有权的外行领导内行。”
中建基金的实验才刚刚开始,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但它的出现确实给我们提了个醒:当所有人都挤在金融这条船上时,是不是该问问——船要是沉了,最后救生艇该先给谁?
也许某天,我们会看到更荒诞的场景:基金公司开始组建自己的施工队,而建筑公司则在交易室里盯着K线图。到那时,不知道是该感叹资源的优化配置,还是该哀悼行业的边界消亡。
(写于凌晨两点的上海,咖啡已经凉了第三杯)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