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我在青岛栈桥边的一家小咖啡馆里,碰见了一个从北京回来的创业者老张。他裹着羽绒服,盯着窗外灰蒙蒙的海,突然冒出一句:“你说青岛这地方,到底适不适合创业?”
这个问题,我花了三年时间,交了几十万学费,才勉强摸到一点门道。
一、青岛的“温柔陷阱”
青岛是个很会“骗人”的城市。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八大关的梧桐叶落下来都像在拍偶像剧。我第一次来考察时,坐在奥帆中心喝精酿,看着对面灯火通明的写字楼,心想:“这不就是低配版深圳湾吗?成本还只要三分之一!”

后来才知道,那些亮灯的窗户里,十家有八家是外贸公司——青岛骨子里流的是“稳妥”的血。这里最成功的创业故事,多半是某个二代接手家族工厂后,把老爸的渔具生意搬上了阿里巴巴国际站。
(去年参加本地创业路演,有个做海藻面膜的小伙子PPT里写了句大实话:“在青岛,比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你爸认不认识黄岛开发区的领导。”台下居然响起一片心有戚戚焉的掌声。)
二、那些没人明说的“潜规则”
1. “海蛎子味”的圈子文化:
在深圳,你可以在科技园的便利店偶遇投资人;在青岛,关键人脉都在酒桌上。我有次为了见某产业园负责人,连喝三场酒局,最后在KTV包厢里签的意向书——第二天酒醒后发现条款里藏着20%的“资源协调费”。
2. 人才市场的“潮汐现象”:
青岛有中国海洋大学这样的985,但毕业生就像退潮时的海水。我公司去年招了个特别优秀的算法工程师,小伙子干了半年辞职时说:“老板,不是钱的问题,我在市南软件园吃个午饭,周围五家店三家是卖海鲜水饺的——我想找家正经的科技沙龙都难。”
3. 政策红利的“时差”:
青岛政府其实很舍得给补贴,但总让我想起姥姥给压岁钱——非得等你磕完头才从棉袄内兜掏出来。去年申报某专项扶持资金,材料改了11版,最后批下来那天,我们竞品在杭州都已经B轮融资了。
三、但为什么我还留在这里?
上个月公司现金流快断的时候,我凌晨三点在石老人海滩抽烟。有个赶海的大爷经过,突然塞给我个海星:“小伙子,退潮时捡的,熬汤能治失眠。”
这种荒诞又温暖的瞬间,大概就是青岛给创业者的“补偿机制”。比起北上广的绞肉机节奏,这里允许你:
– 用半小时车程换来海边办公室(虽然WiFi经常被海风吹断)
– 在啤酒节期间理直气壮地给全员放假(毕竟客户也在喝)
– 把“我们用的是崂山矿泉水泡茶”写进BP(还真有投资人吃这套)
最后的真心话
如果你做的是海洋科技、跨境电商或文旅IP,青岛藏着金矿——前提是你能忍受前两年像海带一样在政策与市场的浪里飘摇。
但要是搞硬科技?除非你能把光刻机改装成海鲜加工设备,否则出门左转买张去深圳的高铁票更实在。
(此刻窗外又起雾了,不知道老张的公司撑没撑过这个冬天。要是再遇见他,我想说:在青岛创业就像泡海水澡——刚下水冷得打颤,泡久了又舍不得上岸。)
原创文章,作者:林凤百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