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因为一个偶然的项目去了趟山东龙口。车子沿着海岸线行驶,右边是绵延的风力发电机组,左边则是被围挡圈起来的巨大工地。当地对接人——一位皮肤黝黑、操着浓重口音的中年人——指着那片工地说:“瞧见没?这就是那个什么华美基金投的海洋科技园,征了我们村三百亩虾塘。”
他顿了顿,苦笑道:“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在工地开挖掘机,比养虾赚得多。就是不知道等园区建好了,还要不要我们这些开挖掘机的。”
这句话像根刺似的扎在我心里。后来每次听到“渤海华美”这个名字,我总会想起那个中年人矛盾的表情——既有对眼前利益的满足,又藏着对未来的某种不安。
—
一、精英叙事背后的真实温度
翻开渤海华美基金的宣传册,你会看到诸如“产融结合”、“赋能实体经济”、“打造蓝色经济新引擎”这类光鲜的词汇。不能说这些是空话——毕竟他们确实投出了几个明星项目,比如那家号称要用深海养殖技术颠覆传统渔业的创新企业。

但当我真正走进被投资企业所在的社区,听到的却是另一个版本的故事。在烟台开发区的一家海鲜加工厂里,五十多岁的李阿姨一边熟练地给扇贝分拣装盒,一边告诉我:“以前我们都是自家小船出海,现在都得给大公司打工。工资是稳定了,但总觉得像是在给看不见的机器当螺丝钉。”
这种割裂感很有意思:资本视角下的“产业升级”,在普通人这里可能只是谋生方式的被迫转变。渤海华美们当然不会在路演PPT上展示这些,但恰恰是这些细微的人类体验,决定着投资的真正社会成本。
二、当“长期主义”遇上考核周期
有个现象很值得玩味:几乎所有PE都宣称自己是“长期主义者”,但基金存续期却诚实地卡在7-9年。渤海华美一边喊着要“深耕海洋经济”,一边又要面对LP们每季度都要看的IRR报表。
这种矛盾在具体项目中显得尤为荒诞。我听说过一个案例:他们曾投资一家海藻提取物企业,技术确实前沿,但产业化需要至少五年培育期。结果第三年的时候,因为新一轮募资需要亮眼的退出案例,这个项目就被打包进了一个资产组合里提前出售了。
你说这是短视吗?倒也不全是。就像有个投资人私下跟我说的:“我们也想陪跑十年,但出资人的钱不是这么想的。”这种系统性悖论,恐怕不是某个基金能单独解决的。
三、数字背后的“人”的消失
最让我警惕的是某种计算主义倾向:万亩海域养殖面积、百亿产值规划、万人就业岗位…这些宏大的数字很容易让人热血沸腾,但数字从来不会告诉你,那些被迫转型的渔民要花多长时间适应工厂流水线,也不会计算社区纽带断裂带来的隐性成本。
渤海华美最近在推的“智慧海洋牧场”就是个典型。无人艇巡检、AI投喂系统、区块链溯源——技术确实酷炫,但当我问起原来在这片海域作业的200多条小渔船何去何从时,项目经理的答复是“会提供再就业培训”。
这种标准答案背后,是一种令人不适的机械理性:既然技术进步不可阻挡,个体的阵痛就是必要的代价。但真是这样吗?至少我在龙口见到的那位挖掘机司机,至今还留着父亲用过的旧渔网,说是“留给孙子当个念想”。
—
上个月又路过渤海湾,发现那个海洋科技园已经初具规模。玻璃幕墙大楼在夕阳下闪着金光,门口立着“国家级海洋经济示范区”的鎏金大字。很壮观,也很陌生。
我突然想起经济学家波兰尼说的那句话:“如果允许市场机制成为人类命运及其自然环境的唯一指导者,它就会摧毁这个社会。”
渤海华美基金当然没有这么极端,但他们所代表的资本逻辑,正在用另一种更精致、更温和的方式重塑着这片海和依靠它生活的人们。这种重塑最终会带来什么?或许就像我那位开挖掘机的朋友说的:“等潮水退了才知道谁在裸泳——不过到时候,可能已经没人记得海原本的样子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