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日历上的焦虑密码:当基金从业资格变成一场全民心理博弈
上周和一位在私募基金做研究的老友喝酒,他盯着杯中晃动的威士忌突然苦笑:”你知道吗?我现在最怕的不是净值回撤,而是公司新来的95后问我’哥,今年第三次考试会不会更难’——这帮孩子把考试时间表贴在显示器边框上,像在倒计时核爆。”
这个场景莫名扎心。在中国金融圈的隐秘规则里,基金从业资格证的考试时间何止是日历上的几个日期,根本就是行业情绪的温度计。每年3月、7月、11月那几场全国统考,活脱脱是三十万金融民工集体的周期性焦虑发作。
我见过最魔幻的备考现场是在陆家嘴某券商的消防通道里。午夜十一点,穿着定制西装的投行经理蜷坐在台阶上,手机屏光映着浮肿的脸——他第二天要上科创板项目会,但此刻正咬牙切齿地刷着基金法律法规题库。”合规部那帮孙子卡我升职路,”他扯松领带的样子像条缺氧的鱼,”考不过这场,明年MD评审又得陪跑。”
荒谬的是,这场考试早就异化成某种金融圈的”饥饿游戏”。培训机构把考试时间编排成恐吓营销的话术:”今年通过率预计再降5%””新增区块链考点尚未纳入教材””上次失利者已抢占70%考位”…我甚至怀疑某些所谓”内部消息”根本是精心设计的焦虑供应链,毕竟2888元的押题班永远比380元的普通班卖得火爆。

但最让我后背发凉的是考试时间背后的权力隐喻。某次饭局上,某公募大佬醉醺醺地炫耀:”我们风控岗的招聘秘密?专挑考试前两个月离职的银行人——这时候的求职者为了快速上岗,能接受降薪20%。” 那一刻突然听懂,原来考场上的倒计时钟声,早就在为人力资源部的薪酬计算公式伴奏。
或许我们该撕掉那些标满红圈的考试日历。当某个行业把准入资格变成周期性的集体精神折磨,当知识更新速度永远快过标准化考试的迭代频率,那些烫金证书终究会沦为职场PUA的完美道具。就像我朋友最后说的那句醉话:”他们哪是在考我们的专业能力?根本是在测试焦虑承受力的阈值啊。”

(后记:写这篇文章时特意查了官网——2024年7月统考还剩43天,某个瞬间我居然下意识计算起每天要刷多少道题才能保底过关。你看,这场心理瘟疫的病毒株,早就潜伏在每个人的职业基因里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