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掌柜推荐的股票靠谱吗?我花了三个月时间亲测,结果有点意思…
上个月在券商营业部排队时,听到前面两个大爷在争论:”股掌柜那个金股组合最近又涨停了!””得了吧,上周推的医药股不是跌停了?”两人差点在取号机前打起来。这场景让我突然意识到,关于炒股软件的争论,简直比股市本身还刺激。
一、那些年,我被”智能选股”割过的韭菜

三年前我第一次下载股掌柜,纯粹是被他们那句”AI量化选股,跑赢大盘98%用户”的广告词戳中了痛点。毕竟当时我刚经历了人生第三次”一买就跌,一卖就涨”的魔咒,账户余额比我的发际线退得还快。
试用期那周确实神奇,推送的5G概念股连续三天飘红。但正式付费后的第二个月,他们的”机构主力追踪”功能让我完美踩中了暴风科技的退市雷——这事我到现在都没敢告诉老婆。有意思的是,他们的客服当时说了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我们的系统是概率游戏,您恰好遇到了小概率事件。”
二、拆解股掌柜的”魔术三件套”
后来我混进某个私募圈子的线下聚会(假装是某大佬的助理),听到分析师们私下调侃这类软件的三板斧:
1. 幸存者偏差战术:把100支推荐股票分成10组发给不同用户,总有几个组别表现亮眼。就像算命先生同时给十个人预测”明日有喜事”,总有几个会碰到生日升职之类的巧合。
2. 模糊预言术:上周他们推送的”某新能源龙头”,既可能是宁德时代,也可以是比亚迪。涨了就是精准预测,跌了就说”受外围市场影响”。
3. 后悔药套餐:午夜准时推送的”昨日未推荐股票今日涨停榜”,总让你产生”要是早点看到”的错觉。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这些股票根本不在他们任何策略池里。
最讽刺的是,某次系统推送的”外资大幅加仓个股”,我查了港交所数据发现是净流出。当我截图质问客服时,对方沉默两分钟后回复:”我们的数据源是另家机构…”
三、一个程序员朋友的酒后真言
去年在杭州某互联网公司做后端开发的老同学喝醉后透露,他们给某知名炒股软件做算法外包时,所谓的”多因子模型”本质上就是个加强版技术指标大杂烩。”你知道最搞笑的是什么?我们测试时发现把KDJ参数调成(3,3,3)反而比他们给的(9,3,3)准…”
这让我想起股掌柜去年主打的”主力资金流策略”,有个月突然持续跑输大盘。后来更新日志里轻描淡写地加了句”优化了资金流计算权重”,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相当于厨师说”改良了配方”,其实就是把打翻的盐罐子捡起来了。
四、我的魔幻实验:三个账户的平行宇宙
为了验证我的猜想,今年初我做了个极端测试:
– 账户A:严格跟买VIP金股组合
– 账户B:用投硬币决定买卖
– 账户C:只买他们”昨日未推荐涨停股”
三个月后的结果令人玩味:账户B收益率-7%,账户A-5%,反而是反向操作的账户C小赚3%。当然样本太小不足为据,但某个私募朋友说的好:”当反向指标也有价值时,这个市场该有多荒谬?”
五、证券业不愿说破的潜规则
某券商营业部总经理私下告诉我,这些软件真正的盈利模式根本不是帮用户赚钱:”你知道为什么每次大盘暴跌前,他们的’减仓信号’总会延迟推送吗?”他眨眨眼,”因为机构客户需要流动性啊…”
这解释了他们为何总在行情启动时疯狂打广告——去年新能源行情前两周,我手机同时收到三家炒股软件的”锂电龙头突击班”推广。后来才知道,当时某知名私募正在集中建仓相关ETF。
六、或许我们该换个问题
与其问”推的股票靠不靠谱”,不如思考:如果真有稳赚的策略,为什么还要1999元卖给你?就像我那位在华尔街混过的表哥说的:”华尔街没有共享单车,只有收割机。”
现在每次看到股掌柜弹窗”今日擒牛战法”,我就想起小区门口那家永远在”最后三天清仓”的服装店。两者的商业模式,某种程度上异曲同工——都是利用人性对确定性的渴望,来贩卖不确定性本身。
(写完这篇文章,我的股掌柜APP突然弹出一条消息:”检测到您长期未使用VIP服务,特送668元优惠券…” 看,连算法都知道什么时候该给点甜头了。)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