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表弟上周在微信上甩给我一条链接,附带三个愤怒的爆炸表情:”哥!这公司是不是骗子?!”点开一看,正是上海亚商投顾的某款”高收益理财课程”广告,海报上西装革履的讲师举着写满数字的白板,右下角倒计时还剩37分钟——经典得让人想笑。
这场景太熟悉了。三年前我在陆家嘴某私募实习时,隔壁工位的同事老K就中过类似套路。他花了2.8万买”内幕消息”,结果对方推荐的股票连跌两周,那个号称”前券商首席分析师”的导师,朋友圈突然变成三天可见。最讽刺的是什么?老K后来发现,对方发来的所谓”实盘截图”,居然是用同花顺模拟盘伪造的。

一、为什么我们总在同一个坑里摔倒?
大多数人发现被骗后的第一反应,是愤怒地搜集证据要报警。但根据我接触过的17起类似案例(包括帮朋友维权的8次),真正能追回损失的不到三成。问题不在于法律不健全——2022年新版《证券法》对投顾机构的监管其实相当严格——而是这类公司的生存策略早就进化了。
他们深谙人性的弱点:
1. 恐惧真空:当你收到”最后3个名额”的弹窗时,大脑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会自动关闭
2. 社交背书:那些滚动播放的”学员盈利截图”,很可能来自同一台电脑的PS批量生产
3. 知识诅咒:把简单的MACD指标包装成”华尔街量化秘术”,利用的就是普通人对专业术语的敬畏
去年某知名财经大V在直播间翻车事件很有意思。当观众质疑其推荐股票连续下跌时,他居然理直气壮:”策略需要时间验证,巴菲特年化收益也才20%”。你看,骗子们现在都学会用价值投资的话术来为自己的欺诈争取时间了。
二、比维权更重要的三件小事
1. 立即做资金流截图
别急着删除聊天记录!用另一台设备全程录像取证,重点拍下:
– 对方承诺收益的对话(注意”预期””可能”等免责词)
– 付款凭证的商户名称(99%与宣传公司不符)
– 所有”老师”的执业资格编号(去证券业协会官网查,我见过用已注销编号的)
2. 发起一场精准的”社会性死亡”攻击
去年有个杭州的案例,受害者在微博超话连续发布带上海亚商投顾话题的付款流水+对话录屏,第三天就收到退款。秘诀在于同时@证监会、中基协和当地经侦的官微——这些机构的新媒体小编都有舆情考核指标。
3. 准备一份”反杀”话术
当对方说”市场波动正常”时,立即反问:”请问贵司在《风险揭示书》第4条第2款中,是否明确提示过本策略可能亏损30%以上?”(这类文件他们通常根本不会提供)
三、那些没人告诉你的灰色真相
有意思的是,有些”受害者”其实并不无辜。我认识某个炒币群里的老韭菜,明知道某个原油期货项目是资金盘,还特意在崩盘前一周入场,为的就是能挤进维权群当”意见领袖”收咨询费。这行当里,猎人和猎物的身份常常模糊不清。
更值得玩味的是监管态度。某次饭局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监管人士酒后吐真言:”现在对这类公司的处罚,就像在超市偷东西被抓后,只需要把商品放回货架。”2023年上海某证券咨询公司被查出无证经营,最终罚款金额还不及他们一个月流水的5%。
最后说点政治不正确的
如果你正在看这篇文章,大概率已经损失了5万以上——因为人类有个很贱的心理机制:小额被骗会选择沉默,觉得”就当交学费”。但正是这种沉默,让亚商投顾们能持续收割。
下次再看到”年化收益80%”的广告时,不妨做个实验:把公司名替换成”高盛”或”摩根士丹利”,如果觉得荒谬,那就是答案。金融的本质,是让富人更富的游戏,而骗子们只是把规则撕得更赤裸些。
(写完这篇文章后,我表弟发来最新进展:他伪装成土豪投资者混进对方VIP群,现在正配合经侦取证。你看,有时候最好的防御,是学会用骗子的思维反击。)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