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能证券1980元推荐股票:一场精准收割的“知识付费”游戏?》
上周三深夜,我接到一通陌生电话。对方自称是上海海能证券的“高级投资顾问”,语气热络得像多年老友:“王先生,最近股市震荡,您手里的票还好吗?我们这边有内部调研团队,1980元就能享受月度金股推荐服务,收益率保底30%……”
挂掉电话后,我盯着电脑屏幕上这家公司的官网——蓝白配色,滚动播放着“某客户三个月收益翻倍”的案例,角落里还挂着“证监会备案”的小图标。一切都符合人们对“专业机构”的想象,但我的胃里却泛起一阵熟悉的恶心感。

一、1980元买到的究竟是什么?
证券投资咨询这个行当,本质上卖的是“信息差”。但海能证券这类服务的有趣之处在于:它把传统“庄家割韭菜”的剧本,包装成了知识付费时代的“会员制特权”。
我翻遍他们的宣传材料,发现其话术有三大精妙设计:
1. 概率游戏:每月推荐5-8支股票,只要其中1支大涨,就重点宣传这支“成功案例”(至于其他腰斩的?反正客户不会到处声张);
2. 幸存者偏差:官网上那几位“收益率200%”的客户,很可能是从1000个付费用户里筛选出的幸运儿(统计学上这叫“德州神枪手谬误”——先开枪后画靶);
3. 法律护城河:合同里一定会写“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就像算命先生总说“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去年我采访过一位离职的“荐股师”,他苦笑着说:“我们部门晨会根本不是分析财报,而是研究《消费者心理学》和《销售话术大全》。”
二、比骗局更可怕的“半真半假”
这类服务最狡猾的地方,在于它不完全算诈骗——毕竟真的可能推荐过牛股。但问题在于:普通投资者花1980元买的不是信息,而是情绪价值。
想象这个场景:你买了服务后收到推荐:“XX科技(代码XXX)目标价50元”。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 如果股票涨了,你会归因于“机构内幕消息真准”;
– 如果跌了,客服会说“受大盘拖累,建议补仓”。
这就像去庙里求签——解签人永远有话术让你觉得“灵验”。而人类大脑对随机事件的规律性强解释欲(pattern-seeking),正是这类生意的温床。
三、一个残酷的对比实验
上个月,我做了个小型社会实验:
– 组A:支付1980元购买某机构荐股服务;
– 组B:用抽签方式随机选股;
– 组C:买入沪深300ETF。
三个月后的结果?三组收益率差异在±5%以内——但组A的用户满意度高达72%,因为他们总被客服提醒“您看我们上周推荐的YY股份已经涨了15%”。
这让我想起行为经济学家塞勒说的:“人们愿意为‘解释’支付荒谬的溢价。”
四、如果你真想试试…
当然,我不打算像那些正气凛然的财经博主一样吼“都是骗子!”(毕竟存在即合理)。但如果你坚持要花这笔钱,不妨先做三件事:
1. 查证监会官网“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名录”(截至2023年9月,全国仅82家持牌机构);
2. 要求对方提供过去12个月所有推荐股票的完整清单(非截图);
3. 把1980元换成硬币堆在桌上,问问自己:“这些金属的重量,真能换来财富密码吗?”
最后说句招骂的大实话:在A股市场,1980元连一手茅台都买不起,却有人相信它能撬动财富自由——这才是最魔幻的黑色幽默。
(注:文中海能证券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实验数据为模拟推演,非真实记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