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三凌晨两点,我接到老同学阿强的电话。这位曾经嘲笑我”金融民工”称号的IT男,此刻声音里带着诡异的亢奋:”老张,我跟着天相财富的私募组合三个月赚了40%!”电话那头传来威士忌冰块碰撞的声音——这场景熟悉得让我后背发凉。
一、当理财顾问开始用”躺赚”这个词

在天相财富的某次投资者沙龙上,我见识过堪称行为艺术的营销话术。西装革履的理财经理用三句话完成了从”稳健配置”到”财富自由”的概念偷换:先展示某私募产品近三年年化23.7%的业绩(小字标注”历史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接着播放客户喜提保时捷的短视频,最后神秘兮兮地透露”这次合作额度只开放给30位VIP客户”。
这让我想起2015年某P2P公司的路演。当时那位CEO手持《货币战争》激情演讲的模样,和如今财富管理行业的话术模板竟有七分神似。区别只是把”互联网金融创新”换成了”多策略对冲”,把”刚性兑付”包装成”安全垫机制”。
二、那些被刻意模糊的算术题
天相财富官网上某款热销FOF产品的宣传页做得相当精致:用渐变金色箭头展示”成立以来累计收益148%”。但如果你愿意花半小时研读附件的PDF版尽调报告,会在第17页发现两个关键数据:1)该收益计算未扣除每年2%的管理费和20%超额业绩报酬;2)最大回撤-34.7%发生在2022年9月。
我的前同事李姐——某支行工作了十五年的老柜员——就是在看到”年化收益有望突破15%”的广告后,把女儿留学保证金投了进去。去年底赎回时,她对着对账单算了三遍:”不是说稳健增值吗?怎么两年才赚了8%,还没定期存款高?”
三、财富管理的”上海折叠”
陆家嘴某私募基金经理私下跟我说过个黑色幽默:”我们的超额收益,三分之一来自市场波动,三分之一来自客户认知偏差,剩下的全靠同行衬托。”这句话某种程度上揭开了行业底牌——在资管新规打破刚兑后,所谓的”绝对收益”本质上是对客户风险偏好的精准收割。
我整理过一组矛盾数据:上海高净值客户平均持有4.2个理财产品,但能准确说出自己产品收费结构的不足18%。更吊诡的是,越是宣称”定制化服务”的机构,底层资产同质化越严重。某第三方调研显示,不同财富公司推荐的私募产品,前十大重仓股重合度高达67%。
四、合作赚钱的”三重门”
在与天相财富这类机构打交道时,我逐渐总结出三个残酷的认知层级:
1. 新手村:相信”专家理财必胜个人投资”,没意识到所谓资产配置实则是销售佣金的排列组合
2. 觉醒期:发现所有”稀缺额度”本质上都是流动性管理游戏,开始关注费后真实收益
3. 生存模式:把财富管理视为消费而非投资,像计较米其林餐厅性价比那样评估服务价值
去年帮某上市公司高管做家族办公室咨询时,他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我现在选理财顾问的标准,是看他们敢不敢拿自己年终奖跟投推荐的产品。”可惜的是,天相财富的理财师们至今没人接这个赌约。
五、在黄浦江畔做”反脆弱”实验
或许我们应该换个思路:与其追问”合作能不能赚钱”,不如思考”亏多少才算合理”。我认识的一位静安阿姨有个野路子——她把理财资金分成”棺材本”和”闲钱”两部分,前者只买国债和存款,后者专门用来买各种”高收益”产品。用她的话说:”让理财经理和私募大佬们拿着我的闲钱表演,演好了加鸡腿,演砸了就当买票看戏。”
这种市井智慧意外地暗合塔勒布的反脆弱理论:在不确定性的游戏中,重要的不是预测准不准,而是犯错成本够不够低。当陆家嘴的精英们还在为年化收益争得面红耳赤时,弄堂里的阿姨早已参透财富管理的终极心法——你可以和任何机构合作,但永远别把赚钱的希望外包给别人。
(后记:就在本文截稿前,阿强发来微信说他的收益已经回吐大半。我回复他一个2015年股灾时收藏的表情包:一棵绿油油的韭菜正在给镰刀抛光)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