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记得十岁那年,外婆偷偷塞给我一个鼓囊囊的红包时低声说的话:“别告诉你妈,拿去买点喜欢的。”结果第二天,这笔“巨款”就在母亲“替你存银行”的温柔攻势中彻底蒸发。这种中国式家庭常见的“压岁钱攻防战”,某种程度上成了我们最早接触的金融实践——虽然多数时候,孩子永远是输家。
压岁钱理财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它表面上教孩子理财,实则暴露了成年人自身的财富焦虑。我们热衷于给孩子开儿童账户、买教育金保险、甚至炒基金,但有多少人真正问过孩子想用这笔钱做什么?我邻居家的小孩用攒了三年的压岁钱买了台二手天文望远镜,他父亲气得差点心梗:“这玩意儿能增值吗?”可是当那个孩子去年在天文竞赛获奖时,全家人才突然意识到——有些投资回报根本不在账本上。
现在流行给孩子买ETF定投,美其名曰“从小建立复利意识”。但看着五岁孩子对着手机屏幕上的K线图咿呀学语,我总想起小时候把硬币塞进储钱罐时那种实实在在的满足感。金融数字化让孩子提早二十年接触虚拟经济,却也剥夺了他们感受货币重量的权利。去年帮我侄女做财商课作业,她熟练地计算着年化收益率,却说不出一元硬币背面是什么图案——这种割裂感让人莫名怅然。
真正棘手的或许是价值观的隐形传递。当孩子发现红包厚度取决于亲戚的社会地位,当微信转账金额成为亲疏关系的量化指标,压岁钱早就超越了货币本身的意义。我朋友坚持让女儿把压岁钱分成三份:消费、储蓄、慈善。有次孩子偷偷把慈善份额全买了零食,朋友没有责骂,而是带她去农民工子弟学校当了整天志愿者。回来那天,小女孩主动要求把明年压岁钱提前捐掉——这种体验比任何理财课都更深刻。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压岁钱教育的本质。与其纠结年化几个点,不如教会孩子:钱可以是外婆手心的温度,是父亲精打细算的考量,也可以是自己改变微小世界的力量。去年春节,我给外甥的红包里夹了张纸条:“希望你用这笔钱买点让心跳加速的东西。”他后来买了套化学实验器材,把车库炸了个小坑——但我觉得,这比账户里多出几百块数字值得多。
(后记:听说现在有区块链压岁钱,能追溯每一笔消费记录。技术永远在进步,但关于财富的课,我们可能都还是小学生。)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