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理财变成一场大型真人秀
上周和老王喝酒,这位曾经的“价值投资信徒”神秘兮兮地给我看他的手机屏幕——上面同时运行着五个不同的理财APP,红绿闪烁的曲线像极了夜店灯光。“现在年化没个6%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他灌了口啤酒,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我从未见过的亢奋。
这让我想起去年在陆家嘴某基金公司听到的一个内部说法:现在的理财产品越来越像快消品。期限从三年缩到三个月,七日年化收益率写得比饮料瓶身上的“0糖0卡”还醒目。最荒诞的是,某些平台甚至给理财产品设计了“分享得红包”功能——仿佛我们不是在管理血汗钱,而是在拼多多上砍一刀。
我不禁怀疑,当理财产品的营销话术开始抄袭直播带货(“家人们!最后一天4.8%福利价!”),当基金经理需要像网红一样在短视频里比心,我们到底是在投资还是在参加一场大型消费狂欢?某国有大行最近推的“七夕限定理财”简直让人恍惚——难道明年会出现“双十一理财秒杀会场”?
有意思的是,越是包装花哨的产品,底层资产披露得越模糊。就像相亲时遇到把简历写得天花乱坠的对象,你越要警惕他是不是在掩盖什么。我有个做风控的朋友私下吐槽,现在某些理财产品说明书堪比当代悬疑小说——关键信息永远藏在第38页的脚注里,用6号字体写着“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收益”。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理解“风险提示”这四个字。它不再只是法律要求的格式文本,而是这个时代最精妙的黑色幽默:用最小字号讲述最惊悚的故事,却让所有人笑着签下自己的名字。就像游乐场过山车前的安全须知,明明写着“可能有生命危险”,但排队的人群永远觉得那行字是写给别人的。
某种程度上,理财正在经历某种“抖音化”蜕变。15秒短视频教会我们追求即时刺激,3分钟基金申赎周期配适当代人的注意力跨度。当某款产品因为七日年化降低0.2%就遭遇大规模赎回时,我不知道该感叹投资者变聪明了,还是金融业终于成功培养了全民的短线焦虑症。
昨晚看到某个90后理财博主的名言:“收益率不如意?那就换个产品刷一刷”。这句话细思极恐——当理财决策变得像刷短视频一样依靠算法推荐和瞬时情绪,当“长期持有”成为需要被刻意训练的反人性行为,或许某天会出现“理财产品右滑申购,左滑赎回”的Tinder模式。
站在2023年的中场回望,最有趣的或许不是某款产品又创了收益新高,而是我们集体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实验:看人类到底能用多少种光怪陆离的方式,来处理那个永恒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何让今天的钱,安然抵达明天。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