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资本遇上AI语音:Rokid这轮融资背后的冷思考
上周和一位做硬件的朋友喝酒,他突然盯着手机屏幕嘟囔了一句:“Rokid又融到钱了?这世道…” 我凑过去看,确实,新闻稿里那些熟悉的投资机构名字又一字排开,金额后面的零多得让人眼花。
说实话,作为从2014年就关注智能语音赛道的老观察者,我对这类消息早已麻木。但这次不一样——在宏观经济下行的背景下,一家做AI硬件的公司能拿到新融资,这事儿值得琢磨。
融资背后的行业焦虑
我记得三年前在CES展上第一次体验Rokid Glass,那种新鲜感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问题在于,这类产品始终没走出极客圈层。就像我那个买了三款智能眼镜的表弟说的:“新鲜劲儿过了,发现还是手机最实在。”

这次融资成功,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资本对AI硬件赛道的不死心。毕竟投了这么多钱,总不能承认押错宝了吧?但换个角度看,也许投资方看到了我们没看到的信号——比如苹果Vision Pro发布后,整个AR行业正在暗流涌动。
“伪需求”的困局与破局
我总忍不住把智能语音设备和当年的智能手表作对比。还记得2015年苹果表刚推出时,多少人嘲讽它是“最没用的苹果产品”?但现在你看看,运动健康监测这个切入点硬是杀出了一条血路。
Rokid的问题或许不在于技术,而在于没找到那个“非用不可”的场景。我试过他们的最新产品,语音识别准得惊人,AR效果也足够酷炫——但然后呢?总不能天天戴着眼镜在街上自言自语吧?
有个做投资的朋友私下跟我说,他们看中的是Rokid在B端市场的突破。比如工业维修、医疗培训这些场景,倒是真的需要解放双手的交互方式。但这又引出一个悖论:to B生意需要深耕细作,而资本要的是爆发式增长。
融资狂欢下的冷思考
看着融资新闻底下一片叫好声,我反而有点担忧。这个行业太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而不是又一轮资本催熟的泡沫。还记得Magic Leap吗?当年融资额是Rokid的十倍,现在呢?
有时候我在想,也许我们都被“科技必然进步”这个观念绑架了。AR眼镜是不是就像飞行汽车——概念很美好,但实现起来就是另一回事?这个问题可能有点扫兴,但确实值得思考。
未来的可能出路
不过话说回来,我依然对AI硬件保持谨慎乐观。就像2007年iPhone刚出现时,也没人想到手机能取代钱包、相机和导航仪。关键是要找到那个引爆点——也许是5G网络的普及,也许是电池技术的突破,又或许是某个杀手级应用的出现。
Rokid这次融资至少证明还有玩家留在牌桌上。但下一个阶段要打的,可能已经不是技术战,而是生态战。就像当年安卓和iOS的较量,单靠硬件参数根本分不出胜负。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昨天在地铁上看到的一幕:一个年轻人对着空气比划了半天,后来才发现他戴着AR眼镜在玩游戏。那一刻我莫名感动——也许未来就是这样,在无人察觉时悄然到来。
毕竟,所有颠覆性技术刚出现时,看起来都像玩具,不是吗?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