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一位做投行的老友喝酒,他半开玩笑地说:“现在新能源赛道就像个大型赌场,有人All in,有人离场,但庄家永远在换人。”这话让我突然想起了威马——那个曾经风光无限,如今却在融资泥潭里挣扎的品牌。
说实话,我第一次接触威马是在2019年的上海车展。他们的展台灯光打得比谁都亮,创始人沈晖站在台上侃侃而谈,那种自信让我恍惚间以为看到了下一个特斯拉。当时我还特意去试驾了EX5,说真的,那车的智能化体验甚至比同期某些合资品牌还要流畅。可谁能想到,短短三年时间,这个曾经的“独角兽”会陷入这样的困境?
融资这件事,在造车新势力里早就变成了一场行为艺术。我记得去年某个深夜,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威马前高管喝酒,他苦笑着说:“有时候我觉得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玩一场永无止境的融资游戏。每轮融资就像给垂危的病人打肾上腺素——能续命,但治不了病根。”
这话说得刻薄,但不无道理。看看威马的融资史,从百度到腾讯,从红杉到国资,阵容豪华得让人眼花缭乱。但问题在于,资本注入的速度永远赶不上烧钱的速度。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威马一边在融资PPT里大谈特谈“智能化”、“自动驾驶”,另一边却连最基本的供应链成本都控制不住。这种分裂感,像极了一个既要维持体面又囊中羞涩的没落贵族。

最让我困惑的是,整个行业似乎都陷入某种集体幻觉。投资人们盯着用户增长数据、订单量这些漂亮数字,却选择性忽视了最关键的指标——单车毛利率。我记得在某次行业论坛上,听到一位分析师直言不讳:“现在的新势力估值模型,更像是在赌下一个特斯拉,而不是在评估一家汽车企业。”这话当时引来不少白眼,但现在回头看,简直一针见血。
有时候我在想,威马的困境或许不只是威马的问题。这个行业太热衷于讲故事了,以至于忘记了造车本质上还是个制造业。我认识的一个供应商说过一句大实话:“新势力们总在谈颠覆,但连最基础的冲压模具都要依赖我们这些’传统’企业。”这种反差,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这场资本狂欢的荒诞性。
说到融资,还有个现象特别有意思:资本总是在追逐“下一个风口”。自动驾驶火的时候,大家都标榜自己是科技公司;等到自动驾驶遇冷,又开始强调“用户运营”。威马似乎总是在追赶潮流,却很少定义潮流。这种被动,在资本寒冬来临时就显得格外致命。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观察者,我也不忍心对威马太过苛责。毕竟在这个行业,活着本身就是一场胜利。我记得去年冬天去他们温州工厂调研时,流水线上的工人们还在认真地调试设备。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或许真正值得关注的不是融资本身,而是这些实实在在的制造细节。
融资游戏终会落幕,但汽车还是要一辆辆地造。也许有一天,当资本泡沫退去,我们会发现真正决定生死的,从来都不是PPT上的融资额,而是车间里每个螺丝的拧紧力矩。这个认知很残酷,但或许这才是行业该有的清醒。
(写完这些,我突然想起那位投行朋友最后说的话:“这个行业最讽刺的是,当所有人都盯着天上的月亮时,最容易掉进地上的坑里。”威马的坑,恐怕不止是融资这么简单。)
原创文章,作者:闲不住的铁娘子,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mftsp.com/14418/